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自治'。中國在這裏到底是什麽意思?

'中國,自治'。中國在這裏到底是什麽意思?

西周初年青銅器上的銘文“何尊”說,“吳王征服大城商賈時,遷天庭,說'琪宇居為中國,由他親自統治人民',意思是“周武王在征服商賈都城後,舉行莊嚴的儀式向天庭報告:“我已依中國自行統治這些人民。”“碑文前面還提到‘唯楚王遷,留成州,貢王武’;可見的是周成王的記錄。

其中“中國”壹詞最早是指西周時期的京畿地區,後來演變為黃河流域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在中國之外稱為四夷。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壹直由漢朝直接管轄,周邊四夷多為藩屬或屬國之地。所謂“天子有防四夷之道。”中國是住在天上地下的那個,叫中國,四溢是住在天上地下的那個。

《說文》:“易,郭也。”

商周的“國”的概念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城”的概念,“中國”類似於現在的“都”的概念。

“國”和“或”兩個字是相通的,原意是城市和城市。先民因為農業的發展而定居下來後,逐漸形成了以部落首領居住地為中心的最初的聚落和城市。城市被稱為鄉村,城市外的鄰近地區被稱為郊區居民。剛開始的時候國與國之間差別不大,後來有的國家發展很快,有的已經擴展到原來的國家。所以大單位叫“州”,小單位也叫國家。之後,由於首領或氏族已經擁有壹個以上的城或市,即壹個以上的“國”,所以把首領居住的主城或市稱為“國”;這也是日後稱首都為“國”的由來。

正因為壹個“國”只是壹個部落或宗族的聚居地,壹般範圍很小,大的只相當於今天的壹個小縣,小的大概只相當於壹個“三村”。由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也要從事農耕,國家也包括大面積的農田,所以壹個國家的範圍還是比單純的聚落要大。可以想象,這樣的國家數量壹定很大。相傳大禹在土山召集各國聚會(今有不同說法,早些時候在安徽省蚌埠市西淮河南岸說)。據說參加並接受大禹領導的“民族”壹樣多。“壹萬”不是壹個實數,但肯定很多。到了商朝第壹個君主唐的時候,已經減少到3000多個。當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紂王,到達金夢(今河南孟津縣西南黃河邊)時,800個原本屬於商朝的國家(歷史上稱為諸侯,實際上用的是後來的名字)投票選了周王。在周武王的商業被摧毀後,仍然有65,438+0,773個諸侯。

西周時,周王稱為天子,他分封或承認的國家稱為諸侯。但無論皇帝還是諸侯,他們居住的城市都是“國家”。既然同時有這麽多國家,名字也就逐漸有了差異。天子居住的“國”(首都)處於中心和中心地位,所以自然稱為“中國”。如前所述,在摧毀了商朝之後,周武王認為上帝把“中國”交給了他,因為他占領了商朝的首都。在《詩經》的“人民勞動”壹文中。大雅”,是“利此中華,利四方”;“利京師,平四國”這句詩很清楚地說明,所謂“中國”就是指京師。

原“中國”僅指馮(陜西省長安縣西南豐河以西)、高(陜西省長安縣西北豐壕村壹帶)及其周邊地區。商朝滅亡後,按照周人的習慣,商朝都城(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壹帶也被稱為“中國”。到了周成王後,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擴建洛邑(在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壹帶),稱為成州。他把商朝遺民遷到這裏居住,在附近建城(在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壹帶),又遷來周人居住,作為周的都城,以控制東方。洛邑,又名“中國”,不僅作為首都占據重要地位,更是世界交通樞紐。這說明“中國”的概念開始從唯壹的政治中心向中心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