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中的斷句規則有哪些?

古籍中的斷句規則有哪些?

斷句法指導:

很多考生害怕文言文斷句。那麽,文言文斷句有規律可循嗎?其實有時候文言文斷句也是有辦法的,有關鍵要把握。現在按照壹定的方法,抓住壹些重點,就會給文言文斷句帶來便利。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探索,總結出壹套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先記住以下公式:

古文斷句不要怕困難,只有仔細思考才能承受。不要問長短段。認真讀,認真想,才是關鍵。只有完全理解了作文,才能斷句。前後通讀全文,先易後難。緊緊抓住“悅”、“雲”、“言”,對話最容易找到。常用的虛詞是符號,比較有規律,可供參考。掌握成語,但不要拆散固定的結構。詞性的意思要仔細研究,語法結構有助於判斷。對偶與重復並行,修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壹個詞聯系緊密,壹般中間分斷。題目做完後回頭看,按照要求仔細檢查。打牢基礎讀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練壹千首歌,看壹千把劍,反復斷句。

1.不要問長短段。在斷句之前,仔細閱讀並充分理解主要意思是關鍵。

學生在文言文斷句時,最常見的錯誤之壹就是邊讀邊斷句。看完文章,斷句就完了,回頭看,覺得有很多不合適的地方。其實這種“壹步到位”的方法是不可行的。理解內容和斷句密切相關。仔細閱讀,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不理解就繼續點,不理解就點不好。做不到馬馬虎虎,看不懂,看不了兩遍,過不去。當我們拿到壹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時,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鉆研。俗話說:“壹本書讀壹百遍,就會明白它的意思。”多讀幾遍,自然就明白意思了。然後根據文章內容,先斷幾個大段或者層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斷開。比如看了北京卷子的試題,就明白了文中的意思和層次:這壹段講的是“塞翁失馬,勝馬,子馬”的故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靜止地看待“得”與“失”。“好”與“壞”,“好”與“壞”在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基本理解文章主旨後,就能把握“落馬——得馬——兒子落馬”的發展過程,把握人們的看法和“塞翁”態度,層層破句。

2.前後通讀全文,先易後難。

給壹篇文章加標點符號通常很容易,也很難。在我們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可以先把能斷開的斷開,逐漸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句。這是壹個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今年的北京卷,讓我們把劃線的句子斷開,暗示劃線的部分可以前後斷開,這對我們理解段落內容和斷句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根據壹些明顯的標誌(比如下面提到的虛詞、對話)把容易區分的句子斷掉。

另外,還要有全文意識,對於不易斷句的地方,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仔細推敲,確定從哪裏斷句。例如,學生在做京卷文言文斷句題時,句子①和②得分極低,主要受“任虎”和“貴人”的影響。其實很容易聯系到下面的“賈府子善騎射,人人掛父曰”——劃線部分要在後面斷開,“父曰”也要在前面標點,所以“人人”要打斷。

3.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容易找到。

文言文在描寫人物對話時經常使用“越”、“韻”、“顏”等詞語,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當我們遇到“越”、“雲”、“言”等詞語時,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說話人和內容。比如“他爸爸說”和“為什麽不這樣做……”在北京卷中多次出現。

4.常用的虛詞是符號,比較有規律,可供參考。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虛詞,如“只胡哲也”。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27個“葉”,幾乎每句話都以“葉”字結尾,是壹篇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達語法關系和語氣,這往往是區分句子和閱讀的重要標誌。在學習中,我們熟悉各種常用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子中的常見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句首的語氣詞,如“氣、改、為、哀、福、祈福、若福”可以加標點,句首常用的相對獨立的感嘆詞,如祈福、夷戶、唉等。,可以前後標點;

(2)句末語氣詞“也,也,也,在,胡,嚴,,呃,就”可斷;

③壹些常用於句首的關聯詞,如茍、宗、時、所以、然而,無論如何、芷若、甚至然後、冉澤,都可以用來斷句。

④經常出現在句首的時間詞,如“情之”、“相之”、“己二”、“徐四”、“和二”等,也能起到斷句的作用。

如清代彭端淑寫《示子侄為學》:“天下之事,難乎?對它來說,容易難;不做,容易的人也難。我因為無知抓不到人,我因為無能抓不到人;學壹次,學很久,但不要偷懶,妳會達到的,只是妳不知道它的模糊和平庸。我的才華比別人聰明,我的材料比別人敏感;棄之不用,無異於昏厥平庸。然而,它既愚蠢又聰明。常見嗎?”

這段話比較典型。整段有十七個句子,十七個標點符號。句末的十壹個語氣詞(呼、壹、也、言、在)、三個連詞和固化結構(則、而、然則)、句首的兩個代詞(之)是斷句的標誌。

當然,用虛詞斷句也要註意靈活性,如“生於我之前,我聞道,我先從之”,句中用“胡”,與“於”同,詞性有變化。“也”,用在句子中以緩和語氣,可以加標點也可以不加。

5.抓住特殊句型,但不要拆解固定結構。

記住下面的文言文成語,比如“為什麽要這樣做”

(宋的罪過是什麽?);“比如...什麽”(比如太行王家?);

“只有...是……”(只有馬鈺緊隨其後);“不僅如此...而且還……”(不僅是天氣,還有打壓。);“放心吧……”(不用擔心?);“為什麽……”(秦無禮,何以見得?);“沒什麽...差不多(沒什麽不是?); "妳能得到它嗎?”(能拿到嗎?); "沒有...”(沒有什麽不尋常的差不多?),等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中的固定詞組,不要拆分,可以減少斷句錯誤。如“有事”、“沒事”、“有事”、“沒事”、“以為”、“萬壹”、“夠了”、“沒事是”、“為什麽”等。

6.詞性的意思要仔細研究,語法結構有助於判斷。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會用模糊的語感給句子加標點。我們可以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如何斷句。有時很難確定文章中的某些詞是從屬還是被從屬,但在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語、謂語和賓語時就很容易解決了。

和現代漢語壹樣,文言文的主語和賓語壹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充當,是句子的核心。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和動詞與前後詞的關系進行推斷,可以提高斷句的準確率。比如《北京卷》的題目“壹馬無故死,胡人皆掛”,“他的馬將是壹匹好馬,眾人將賀他歸來”,我們可以找到動詞“死”、“進”、“掛”、“還”、“賀”。根據語法知識和仔細分析,我們就不會把地點“胡”後的“詞條”變成“胡人”而會

此外,主語後面壹般還會跟壹個句子(這個句子應該是主語之後的斷句)“如果謂語後面沒有賓語或補語,這個句子就會斷句;如果有賓語和補語,句子通常是連續的,但“越”、“韻”、“言”等詞作謂語時,要和它的賓語斷開。壹般來說,句子要在賓語之後斷句,定語和它所修飾的中心詞之間沒有句子。文言文的語序和現代漢語基本壹致,即主語在前,謂語和賓語在後,修飾語在中心詞之前。掌握了文言文的語序規律,就為文言文準確標點打下了基礎。可見語法分析有助於準確斷句。

7.排比、對偶和重復,修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壹個詞聯系緊密,壹般中間分斷。

古人寫文章,很註重對仗的工整、對應、互相照應,善用對仗、排比、對偶,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個特性斷句,往往是斷壹個地方,然後可以斷幾個地方,這樣會事半功倍。比如北京卷裏的“他爸說為什麽不做……”反復出現了三次,對我們理解內容和斷句很有幫助。

古漢語中,如果兩個相同的詞放在壹起使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和名詞重疊的形式,壹般來說屬於兩個句子,應該從中間斷開。比如京卷裏的“是禍是福/是禍是福”,又比如《愚公夷山》:“妳的心是堅實堅實的,妳從來不是寡婦,也不是弱兒。雖然我死了,但我有壹個兒子;子生孫,孫生子,子有子,子有孫,子孫無限。”

8.題目做完後回頭看,按照要求認真檢查。

題目做完後通讀壹遍,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用語法分析或語感來檢驗句子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文標點句的基本要求是標點的句子都能說得通。如果有些句子沒有意義,可能是句子標點有錯誤。斷後每壹句的內容都是合理的,符合邏輯的。如果內容不合理,可能就是錯的。比如“根基崩了,棄甲而戰,十余萬亡者,斬首也。”(《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壹句話本身都有道理,但“十余萬人死於水中”這句話是沒有道理的:為什麽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士兵會“戰死於水中”?他們為生存而戰,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符號後面應該跟壹個逗號。

9.打牢閱讀課本的基礎,培養讀經典的語感;練千曲,看千劍,反復斷句。

方法只是進入房間的梯子。有了它,妳就不能保證進入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就需要行動,也就是需要自己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基礎,掌握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紮實的文言文基礎;熟悉壹些典型的文言文,培養語感;古人說“看壹千劍而後知器,彈壹千曲而後知音”,多做專項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應用中提高。

四、鞏固練習:在下面兩段文言文中用斜線斷句。

1.陳太丘和朋友的旅行結束後,他沒有去太丘家,甚至在方圓七歲的時候,外面的喜劇演員問方圓尊君,如果他不回答,他會生氣,說他沒有人性,會和家人壹起去方圓悅君的旅行,但如果他不在中午到達,他就會失信。如果壹個朋友責罵他的父親,然後從車裏出來,無視方圓的進入,這將是不禮貌的。(《世說新語方正五》,1983高考標點文言文))

2.王皇門三兄弟都有意感謝公子多講些俗事,敬寒暖心。他們兩個都出去問謝公哪壹個比三賢更好,並感謝龔玥,誰是最年輕的,誰是最好的。妳為什麽知道?吉祥人謝的話更為人所知(《世說新語·品棗九》)

3.有玉的宋人獻子,沒有。不給玉的都說玉是寶,所以才敢給。韓說我不要貪為寶,也不要玉為寶。所以宋的長輩們說我兒子難得無寶,有寶的人也不壹樣。今天我用壹百金表示兒子會爭取,我拿壹百金表示我拿壹百金。

參考答案:

1.陳太秋和朋友的旅行/旅行途中/旅行中途/太秋走後/甚至方圓七歲以後/劇場外/嘉賓問方圓的時候/尊君不在的時候/回答/君很久沒到的時候/已經走了/朋友生氣的時候/不近人情的時候/他和人壹起走的時候/和他們壹起走的時候/方圓說的時候/

2.王黃門三兄弟都有意謝公/他們的兒子的兒子講多世俗的事/他的兒子敬冷取暖/他出門/坐下問謝公/誰比三賢/謝/最小的那個贏了/客人說/妳怎麽知道/謝/仁濟話少/浮躁的人說多了/推這些知識。

3.宋人得玉/獻諸城,/得不到/獻玉/以示玉人/玉人以為是寶/所以敢獻/子涵說/我以不貪為寶/我以玉為寶/若與我分享/我失去了/若人無/所以宋長老說/子涵無寶則無/有之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