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漢書》是中國第壹部書。記錄了什麽歷史?

《漢書》是中國第壹部書。記錄了什麽歷史?

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共120卷。其主要記述始於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止於王莽帝皇四年(23年),涵蓋了西漢230年的歷史事件(包括短命的王莽政權)。它是中國古代繼《史記》之後的又壹部重要史書。

其編者班固(32-92),字,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省鹹陽市東)人;“從小聰明”,“九歲就能當作家,會背詩和賦”;成年後,我讀了很多書。“九流百家之言皆窮。”因為《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初年,所以當時很多人為它寫續集。據史《易》記載,寫《史記》續書的有劉向、劉欣、、等十余人,其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對這些續作很不滿意,於是為《史記》寫了六十五本傳記。班彪死後,年僅二十多歲的班固開始整理父親的手稿,決心追隨父親的腳步,完成了這部繼《史記》之後的巨著。沒想到剛工作幾年,就有人給漢明帝寫了壹封信,指責他“私撰國史”。班固遭到不公正的逮捕和監禁,所有的手稿也被沒收。後來幸虧他的哥哥班超去了首都洛陽,寫了壹封信為自己辯護,朝廷才釋放了他。就這樣,班固的手稿被漢明帝看到了。明帝賞識班固的才能,把他召到洛陽,任命他為蘭臺的歷史學家。後來又提拔為典校書記郎,讓他繼續編史的任務。從此,班固正式開始了《漢書》的編纂工作。他苦思冥想,反復修改。二十五年後,他終於在去世前完成了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其余未完成的“表”和“編年史”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同胞馬旭寫的。

《漢書》是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有十二篇記述西漢皇帝事跡的“紀”。各類人物及少數民族、外國傳記七十部;十種“編年史”,專門介紹法規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種社會現象;歷史八“表”。這本書有80萬字。書中的史料非常豐富,信息量很大。《漢武帝》前壹部分基本是根據史書記載寫的。漢武帝後期,除了吸收當時班彪的遺書和十幾本史書的資料外,還大量采用了詔書、奏折、詩詞賦、類似《居註》的《紀》、天文歷書、班父子的《聞聽》。許多原始史料,他都完整地錄入書中。比如《賈誼傳》進入公安政策紀念館。《晁錯傳》記載了壹些筆記,如“賜良策”、“教太子蜀”。過去有人從文學角度批判《漢書》理論;“孟建拾壹代書,歷朝詔令,名臣表演稀稀落落。”其實從史書上看,這就是它的優勢。很多原始史料今天看不到了,多虧了《漢書》的收入,才為我們保存下來。《漢書》編年史是史記之書,但比《史記》多了刑法、地理、文藝、五行四部編年史,包含了更廣泛的歷史現象。特別是《文藝誌》記載了當時和前代書籍的起源、存在和內容,並對其進行了分類。它是中國最早的書目。後來的《正史》大都模仿它,寫了這壹部分。《漢書》作為壹部史書,在敘事上,其特點是註重歷史事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力求萬事有始有終,描寫清晰。這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至今,凡是研究西漢歷史的人,都是以《漢書》為基本史料的。

體裁理論。《漢書》和《史記》都是傳記類的史書。不同的是,《史記》從“三皇五帝”傳說開始,到漢武帝時代結束,是通史;然而,《漢書》是壹部斷代史,專門記述西漢時期的歷史事件。這種斷代史的傳記體裁是班固的創造。此後,歷代“正史”都采用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中國史學的巨大貢獻。《史家》說:“凡象者,學西京之首而終,窮劉之廢而興,其中有壹代。寫壹本書。文字精煉,東西又很機密,所以學者們尋求討論,使之容易運作。自古以來,沒有改變過。”今天,劉知幾的評價似乎還算公允,可見班固和《漢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漢書》作為壹部封建史書,其指導思想顯然是封建的。漢代提倡“繼承姚雲”和“建立帝國工業”。漢高祖劉邦是“天生有德又聰明的神武”。這就為東漢的封建統治披上了壹層神秘的外衣,這種統治是通過繼承西漢的真實性而建立起來的。它為自己的存在創造了神學法律基礎。《漢書》認為,人民應該對封建統治者有壹種“責任感”。我們必須服從,必須堅持,才能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統治秩序。不難看出,班固的史學思想是時代和自身處境的反映。當時的東漢。封建專制制度進壹步發展;班固繼承了儒家的正宗之學,有封建官宦家庭背景。這和司馬遷寫《史記》時的情況大相徑庭。人們歷來喜歡把班固和馬倩相提並論,但我們必須首先分析他所處的時代、個人經歷和家庭背景的異同,才能對歷史主義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否則,褒貶都失去了應有的依據。《漢書》的封建道統對中國後世正史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讀《漢書》要註意它的版本。清乾隆年間武英堂出版的《典本》和清同治年間出版的《居本》都是較好的版本。特別是商務印書館的東拼西湊本,是遊靜的北宋本,錯誤很少,是不可多得的《漢書》版本。現在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漢書》印刷標點本,經過專家學者的精心校訂,閱讀起來更加方便。自《漢書》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許多人對其進行註釋。其中,顏師古收唐代前代註釋23條,王先謙收清代唐人意見40余條,對《漢書》作了補充註釋。這些註釋對《漢書》中的音義和史實做了詳細的考證,為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方便,成為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