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斑的顏色取決於血液和皮膚的顏色。中國人的屍斑通常是紫色和壹氧化碳中毒,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壹氧化碳的鮮紅色血紅蛋白,所以透過皮膚露出的屍斑是櫻桃紅。凍死、氰化物中毒的屍體,由於體內氧氣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氧血紅蛋白較多,所以透過皮膚呈現的屍斑呈鮮紅色。水中或冰凍狀態下的屍體呈紅色或淡紅色,是因為氧氣滲入皮下血管形成氧合血紅蛋白。被燒焦的屍體死前吸入了壹氧化碳,屍體未燃燒的部分呈櫻桃紅。氯酸鉀和亞硝酸鹽中毒時,由於高鐵血紅蛋白的形成,屍斑呈灰褐色。白人和黑人膚色不同,屍斑程度也不同。黑色的皮膚可以掩蓋屍斑的顏色。隨著死後變化的發展,屍斑的暗紫紅色逐漸變成淺綠綠色,與腐敗屍體的顏色融合在壹起。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將屍斑誤認為皮下出血,引發糾紛,需要鑒定的情況。
血斑是從皮膚表面看到的暗紅色或藍紫色斑塊,由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或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壞血病、敗血癥等疾病引起。在法醫檢驗中,壹定要嚴格區分屍斑和血斑,這是兩種本質不同的現象。壹般來說,屍斑和血斑至少有以下區別。從成因上看,屍斑是血液沈積形成的,而血斑是壓制形成的;從分布位置看,屍斑分布在身體較低且不受壓迫的部位,而血斑可在身體任何部位形成;屍斑的界線不清楚,但血跡的界線很清楚。屍斑在下降期和擴散期按下可以褪色,但血痕在任何時候按下都不會褪色。屍斑表面表現為表皮剝脫、腫脹,而血斑有時伴有表皮剝脫、腫脹等暴力性損傷。屍體皮膚切開後,組織甚至呈紫紅色,而血斑皮膚內或皮下有凝固或流動的血液,邊界清晰。顯微鏡下,屍斑無組織細胞破壞,血斑有明顯組織細胞破壞。
關於屍斑與血斑或皮下出血的區別,我國古典法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壹點在《憶冤錄》中早有論述,有準確的認定方法。在《恩怨錄》的“驗屍”壹節中記載:“驗傷,須用手指。如果妳按的是綠色和紅色,說明傷的比較硬,如果說明還是綠色和紅色在壹起,說明是真傷。如果是變化,會指向壹個點,第壹個手指是白色的。.....發變是人體腹部的血液,死後散開,無法聚結,所以是漂浮的。傷在死前被打,血聚成傷。”“每個死人,脖子後面,背上,肋骨後面,胳膊上,腿後面,...他的腳上下泛紅,這是他仰臥流血所致,不是其他原因。”《吊》壹節中記載:“吊後血不好,體紫黑,如雲凝結,有壹種變化,叫血障。有淤青水腫,血屏障或多或少。”這裏的“發變”、“血滴”、“血障”都是指屍斑。鮮紅色屍斑可見於:壹氧化碳中毒(氧合血紅蛋白)、氰化物中毒(氧合血紅蛋白)、凍死(氧合血紅蛋白)等。
灰棕色屍斑可見於:亞硝酸鹽中毒、氯酸鉀中毒(高鐵血紅蛋白)等。
硝基苯中毒(高鐵血紅蛋白)可呈綠褐色,應與屍綠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