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跡旅遊資源開發的內容有哪些?

古跡旅遊資源開發的內容有哪些?

古跡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1)歷史遺址資源開發原則

(1)依法保護原則

古跡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要以對古跡的充分保護為基礎,任何不利於保護和損害古跡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

在發展過程中,要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貫徹“保護第壹、搶救第壹、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

做好遺址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確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系統規劃、科學發展的原則。

顧全大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省市區統籌,與周邊呼應,兼顧社會效益和民生工程。

遺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相結合,遺址整體經濟發展、近期發展與遠期發展相結合。

重點關註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長期項目。

做好重點景區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

實現歷史遺跡系統化、科學化、動態化的持續開發,推動區域旅遊開發建設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按照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將遺址本身的保護、歷史環境的修復、生態環境的建設融為壹體。

在不幹擾遺址遺存的前提下,確保真實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減少對古跡旅遊資源本體的幹擾,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

建設和改善與名勝古跡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生態、環境和景觀,保護和恢復名勝古跡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挖掘名勝古跡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名勝古跡旅遊資源所蘊含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有效合理利用名勝古跡創造良好條件。

(4)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中國有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址,包括住宅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和商業遺址、水利工程和現代革命遺址。

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較早,有的還處於起步甚至完全保護階段。

類型不同,發展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和外在表現也不同;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是不同的。

在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遺跡的分布、保存狀況和文化屬性的基礎上,開發古跡旅遊資源初期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和消費;開發早期古跡旅遊資源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覽效果、改善形象、品牌建設、宣傳和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的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遺址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和導遊講解的層面,還應通過發掘遺址的文化內涵,讓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的參與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

比如,在新的保護規劃中,河北冉莊地道戰遺址將建設成為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集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壹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

遊客可以在這裏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鉆地道,逛抗日屋,吃抗日飯,看抗日電影,甚至親自打壹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鬥生活。

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的開發中,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制作產品的過程。

(2)古跡旅遊資源開發的概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理念是當前開發利用古跡旅遊資源應遵循的主要理念之壹。

其意義不僅僅是在利用的時候保護古跡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利用中實現壹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

其動態保護是將古跡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生態保護體系、文化旅遊發展體系和文物保護體系;我們應該整合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諸多因素,從整體觀念上研究、保護、開發、利用歷史遺產,而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對待。

古跡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古跡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首先是歷史遺跡所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它不僅包括對實體的可持續保護,還包括對價值觀的重新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有的地理、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跡和生活狀態的博物館。

也就是說,歷史遺跡應該在它們的原始狀態和動態環境中得到保護和保存。從某種意義上說,遺產環境相當於壹個“博物館”的建築面積。

換句話說,在生態博物館裏,人們將不再從博物館的書架上看結果,而是看屋前屋後的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物體、傳統習俗等壹系列文化因素都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

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是由法國人雷佛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的。他主張將壹整個區域視為壹個博物館,將自然生態和歷史遺跡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整體環境中,以達到保存和提升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

它的誕生反映了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的覺醒。

在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原則和在同壹環境中保存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Xi宣言》的要求。

我們可以采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開發利用歷史遺跡旅遊資源。

保護並向公眾展示遺址的動態環境、自然景觀和遺跡,以整體理念進行開發和保護[1]。

(3)遺址旅遊資源的開發模式。

目前,我國的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主要有四種模式:

①遺址公園

就是把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方式。它不僅很好地保護了遺址,而且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的環境,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我國目前有三種不同類型的遺址公園:第壹種是公園內的保留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壹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峰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禮塔;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比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遺址公園,強調文物的陳列和文物的真實性,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等。

②旅遊景點

很多站點都位於風景名勝區。在景區開發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點的壹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展示開發。

比如樂山大佛旅遊區的蘇軾故居、張亮寺-紫柏山旅遊區的張亮廟、青島的瑯琊臺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代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景觀於壹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因自然或人類活動形成的遺跡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無論地面還是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

為了在保護歷史遺跡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中國采用了建立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和宣傳其文化內涵。

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就是建在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歷史的重要環節。

遺址博物館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讓公眾了解過去,成為聯系過去和現在的重要紐帶。

比如1925年建立了中國第壹個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1958年建立了考古發掘原址上的第壹個遺址博物館——陜西半坡博物館。

今天,全國各地有數百個遺產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裏,中國的遺產博物館經歷了壹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並因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外在表現而成為重要的參觀場所。

④遺址的歷史、文化和農業公園。

中國有很多遺址,面積大,居民多。目前國家很難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人口,保護遺址資源。

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壹種現實的做法。

比如漢代的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五萬多人,主要從事農業經營。為了有效地保護遺址,可以發展都市農業,在遺址區建設觀光農業園區、市民休閑體驗農業園區、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