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安徽儺戲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安徽儺戲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對自然壹無所知。人們用巫術從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獲得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擴大生存空間,從而產生了壹種叫儺的祭祀儀式。

在儺的祭祀儀式中,人們借助神靈的力量,趕走自然災害,如幹旱、洪水、火災、昆蟲和人為災害,如瘟疫和疾病。

在儺祭意識中,舞者戴著獰惡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石翔”,壹手拿著阿格,壹手拿著盾牌,壹邊跳舞壹邊喊著“儺,儺”,奔向各個角落,蹦蹦跳跳,搜尋不祥之物,以求驅除疫鬼,祈求壹年平安。

在周代,人們稱之為“過儺”和“大儺”,農村也稱為“任翔儺”。據儒家經典《論語》記載,孔子見到儺舞表演隊到來時,身著禮服站在臺階上,畢恭畢敬地迎接。

由這壹典故衍生而來,後來許多學者將年節的各種民間歌舞表演稱為“村民儺”,並在壹些地方和寺廟碑刻中引用。

漢代宮前每年都要舉行“大儺”儀式。除了戴面具模仿12種神獸,跳舞驅鬼外,還有儺子持鼓唱歌祭神。

安徽貴池也流傳著儺俗。唐代安徽貴池有祭祀昭明太子為“鬼師”的習俗。晚唐詩人羅隱在肖文寺寫了壹首詩:

秋浦昭明寺,幹坤白眉,

神通高學歷,人間鬼神為師。

據《杏花村誌》記載,宋代詩人張邦基《墨莊漫錄·昭明寺朱周雜記》中說:

如今,池州郭熙英祠堂供奉梁昭明太子。朱周自唐代以來壹直掌管著這座寺廟,他的後代分為八個家族,被稱為朱燁。

可見,至少在晚唐時期,貴池就有祭祀昭明太子為“鬼師”的習俗。

到了宋代,貴池人對昭明太子蕭統的祭祀越來越隆重,宋代詩人黃庭堅指出:

池人拜趙明為郭九郎。船新則人以為神之感也。

宋代詩人陸遊也有類似的記載。

後來到了清代,郎遂在《杏花村誌》卷五中對此有更詳細的記載:

8月15日水池的故事是梁昭明的永生。在新月的時候,壹位老人被送到寺廟裏,帶著壹根手杖騎馬,稱之為“列馬”...在這壹天,所有的家庭都打扮成人們誰會滿足神,打扮成關,城隍,七聖二郎和。

那些打扮成表演者的人會騎著馬戴著面具,或在東門的橋上,或在南門的獅子口...喝了壹點酒後,他們將摘下面具,歸還給明年的表演者。

當時,安徽貴池的人們以“儺舞”的形式祭祀這種高規格的“文小昭旌鳴帝”和“安菩薩”,但早期的“儺舞”並不具備中國傳統戲曲的主要特征,“裝神弄鬼”只是壹種戴著面具的儺舞。

後來,儺逐漸融合到雜技、巫術等內容中,演戲、表演的因素也隨之增多,並與其他地方劇種相互借鑒、交流,甚至出現了儺戲混雜的局面。漸漸地,儺戲有了逐漸戲劇化的趨勢,劇目日益增多。

大約在明代,儺儀中出現了鐘馗的形象,這標誌著儺戲的形成。

鐘馗扮鬼的故事始於唐代的壹部誌怪小說集《史燚》。歌劇中鐘馗的形象是從小說中移植過來的。他三次進京打鐘馗,因楊的威勢而怒而死。

玉皇大帝可憐他的正直,封了判官,統治天下鬼神。青黃紅白黑五鬼不服,大鬧壹場,後被鐘馗降服。

每年端午節,人們“鐘馗”以祝福鎮宅平安。古代的“玩鐘馗”就是玩肩膀上的木偶。後來發展到玩鐘馗,繞村巡遊。

鐘馗:先是五個惡娃兒拿著白毛巾,紅、紫、綠、灰、黃的包裝紙,拿著棍、叉、軟底繡花鞋,在鑼鼓聲中上臺,繞了兩圈,裝腔作勢,大喊炫耀。

然後鐘馗把臉畫成青綠色,嘴上留著長髭,頭上纏著黑紗,腳上穿著草鞋,筐裏墊著肚子,簸箕掛著股票,外罩紫袍,右手拿著寶劍或是朝廷大員用的玉板,壹只蝙蝠在前面引路,身後是黃傘罩,旁邊是壇子侍者,步步為營。

《鐘馗》中的儺舞主要由鐘馗降、鐘馗遊、鐘馗驅邪、鐘馗祈福、鐘馗凱旋五個段落組成。

明中葉以前,儺戲形成了既有戲劇情節的表演藝術,又有角色和行當的劃分,還有舞臺的結束的“三段式”戲曲。

明代嘉靖本《池州府誌》中有明確記載:

從第十三天晚上到第十六天晚上,在家鄉的地方,員工們會在家裏迎接俱樂部的神。或赫夫竹馬,或蕭氏旬象。或者滾動球燈。打扮偶像,扮成雜耍,搖鑼打鼓,大吵大鬧。這群人喝完酒後,回到寺廟。

“儺戲”壹詞最早出現在1885年冬再版的《梨園張世族譜及風土人情》壹書中,書中記載:

雞蛋和茶在新的壹年互相問候。請妳請妳的鄰居吃壹頓酒席,做壹出儺戲。農歷六月初七,幸運戲神下架,壹直到十六,卻又上架了。神每年都是第壹輪坐管,騎竹馬,或者踢高蹺。李周所謂的“手持高陽盾”和“金眼”似乎是存在的。鳴金鐘罩,跳號,這叫追疫情。

安徽儺戲雖然融合了大量的傳統戲曲文化,但仍然把歌舞和戲劇作為降低和吹捧神靈的儀式,不強調娛人的作用。它把壹些精神附屬物,如面具、木偶、草棒、剪紙或人體彩繪等,作為儺儀儀式和活動的神靈,圍繞它們進行儺祭和表演。

在眾多的儺儀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在“哭神”集中的劉傑鄉有壹個“九六十三瑤”的祭祀儀式。據《姚家譜與信仰》:

每年正月初壹表演元宵節,過去有四個晚上。戰後減為兩晚,其余為三晚四晚。

演出時,鼓聲震耳欲聾。元宵節的清晨,用壹本鹵書引導神靈到青山寺和肖文寺,俗稱“朝廟”。

這個習俗在南方,西華,姚村都壹樣,除了姚村附近,先來後回,據說是地主之誼。

上了年紀的人說,古時候在廟裏,儀禮之外有秋千、亭臺、高蹺,選帥哥玉水,身著梨園衣,站在肩上,稱為“站肩”。它的輝煌與繁榮,與江浙無異。

在貴池,凡是表演儺戲的家庭,都把面具稱為“儺神”、“龍神”、“社神”、“戲神”、“菩薩”、“五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