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禹州、青州、徐州是瘟疫最嚴重的地區。這就是東漢政權——也就是三國政權所在的地區,整個中原的東半部。東漢時期,那個地區人口最密集,農業非常發達,居住環境相當擁擠。還有壹個問題是經常發生洪水。這個被淹沒的地方是培養細菌的最佳環境。因為潮濕,當地每年都會發生疾病。
這段時間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國的“醫聖”張仲景出現了。他是河南南陽人,家裏有200多人。他們中的三分之二死於瘟疫。所以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研究瘟疫,寫了壹本書叫《傷寒論》。這本書是從自己的看病經歷出發,對疾病進行具體實用的分類分析,提出診療方案。這期間,中原的死亡率很高。當時中國大約有5000萬人口,大規模爆發瘟疫的地區大約有2000萬到3000萬人口,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城市裏的瘟疫幾乎和農村壹樣嚴重。農村的醫療環境可能更差,但面對瘟疫,城裏人卻沒有有效的辦法應對。比如歷史上的“建安七子”,是當時著名的七位學者,其中五位死於傳染病,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北方發生如此大規模的瘟疫,可以說對中國影響很大,尤其是農村。在中國還是農業國的年代,集約農業既要靠土地面積,也要靠勞動力。如果壹個家庭有三個勞動力,兩個年長,壹個年幼,如果有壹兩個人死於瘟疫,這個家庭的生產力就完了。爆發瘟疫的中原地區的總財富約占全國的三分之壹。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規模不夠,肯定會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瘟疫爆發影響農業生產的後果就是饑民激增,然後這些饑民投身到土匪和地方勢力中,正好提供了三國時代爭霸的兵源。而且戰爭本身也會導致瘟疫,因為很多軍隊傷亡造成的死人堆積起來無人問津,也導致了細菌的滋生。
因此,瘟疫的後果,第壹,它會使瘟疫聚集地人口迅速減少,經濟生產力衰弱,社會秩序混亂;第二是瘟疫中滋生的細菌會不斷繁殖,甚至到處傳播。
大瘟疫之後,尤其是持續數年的瘟疫之後,會形成混亂不安的局面,可造成50年至60年甚至1200年的長期影響。
東漢末年後,是魏晉“五亂花”。南北朝以後,中國的民族分布與漢代不同。少數民族進入中國,融入中國的大熔爐。他們慢慢漢化,紮根中國。隋代的人口,就本質基因而言,與漢晉不同。造成這種變化的最大原因是嚴重的瘟疫。
除了這場導致東漢帝國解體的大瘟疫,中國歷史上還爆發過其他幾次嚴重的瘟疫。其中壹個發生在元朝。成吉思汗從東北進攻晉國,壹路向西作戰,建立了世界上最強、疆域最廣的大蒙古帝國。從商都到歐洲的路上,蒙古帝國的驛道接連不斷,來往的人很多。蒙古人的海上力量也延伸到很遠的地方。當時,來自阿拉伯國家、印度和中國南方的商人都參加了海上活動,船只在港口之間不斷來往。
這些不斷的船只和商務旅行,把14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變成了全球性的瘟疫,從歐洲影響到了中國。黑死病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歐洲地圖都被大大改變了。瘟疫導致歐洲人力短缺,逐漸形成了用機器生產代替人類勞動的趨勢。蒙古時代的這場大瘟疫從15世紀持續到16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