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漢陽復治上海古籍

漢陽復治上海古籍

兩江交匯,三鎮凸顯。

這就是武漢的風水。長江與漢水交匯,沖刷出江漢平原的良田,成為楚國強盛的基石。

武昌、漢口、漢陽像三只猛獸,坐在河岸上看《不歸之河》。

三鎮誰是老大?

最先崛起的是老板武昌。

為什麽?因為武昌生在最高貴的地方,曾經是皇城。是的,妳沒有看錯。確實是帝都。

漢代是舞陽兇狗屠戶侯範蒯的封地。憑借其地理位置,它逐漸發展成為壹個主要的商業城市。漢末孫吳占領武昌,末代皇帝孫皓將吳的都城從建業(南京)遷至武昌。

結果老帝都的居民並不買賬,紛紛造謠:“寧喝建業水,不吃武昌魚;不如死在建業,不只是武昌。”

《三國誌·兀術》記載後,士大夫們也紛紛寫道:“武昌之地,實險而準。如果不是國王安全和支持人民的地方,船將沈沒,陵墓將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

其實這些都是危言聳聽。

武昌也是因為政治軍事地位而先崛起的。武昌形勢險峻,易守難攻。如果吳繼續堅持以武昌為都城,恐怕也不會那麽容易滅亡。

因為這段歷史,“不吃武昌魚”作為壹種節操聞名天下,但武昌魚的名聲也隨之傳開。《五常縣誌》載:“水漩,深潭無底,漁人捉之,只為美味。”這種魚喜歡逆流而遊,所以它的肉很好吃。

第二個崛起的是二哥漢陽。

“漢陽壹樹水清,鸚鵡洲壹窩香草”,壹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道出了漢陽的故事。

漢陽崛起也是在唐朝。隨著南北統壹,江南與四川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漢陽因其“河右岸,有船有官”的港口地位,在經濟上逐漸超過武昌。

李白《為蔣太守》“萬仞來此,航過揚州”,無數商船從這裏經過,東至揚州。羅隱《憶夏口》曰:“漢陽城下多館驛。”促進了漢陽商貿的繁榮。

宋代陸遊從杭州出發,溯長江而上,到成都,路過漢陽。他記載“城中之富,表裏之繁,城外南城也數裏。錢塘、建康雖不能過,卻是大都會”(入蜀),說比宋朝都城杭州、南京更繁華。這不僅僅是壹個壹線城市的概念,而是宋代的第壹個城市。

直到元代,漢陽仍是武漢三鎮之老大,元代余闕《登太平寺》仍稱“賈科航出漢陽”。

第三個崛起的是小弟漢口!

漢口等得太久了!

明朝壹場洪水,讓漢口反攻。

明代《湖廣通誌》記載:“成化初,漢水驟過疏港口,過石口,長約十裏。從此漢水河徑淤塞。”

成化年間,漢水突然改道,從漢口匯入長江,舊河道堵塞。所以漢口自然成了暴發戶。

從此,漢口東臨長江,東至江南吳越,南至漢水。南可入洞庭、瀟湘,西行,經三峽入蜀,北可達中原,成為長江中遊最大的水運樞紐。

漢口也位列明朝壹線城市,漢口人甚至認為自己天下第壹。“當今世界上的成家。福漢鎮不是大都市,也不是郡,但人口數十裏,戶數千戶,店鋪數十家,船只數千萬艘,九州名鎮皆有租界。”(《漢陽縣誌》)

意思是漢口不是首都也不是盛會,但是經濟第壹,全國各大城市都沒有我們發達。

這是漢口鴨脖很辣的味道嗎?

據說直到清朝,外國商人仍稱漢口為“東方的芝加哥”。

這是武漢三鎮的歷史。此起彼伏,延續千年。

易中天先生在《讀城》中評價說:“武漢人無論體格還是性格,都是東西南北的。他們比南方人高,比北方人小,比成都人勇敢,比上海人豪爽,比廣東人更能做官,比山東人更能做生意,比河北人更能寫字,比江浙人更能打仗。簡而言之,能文能武,能為商。”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可能和武漢三鎮的歷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