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和桂枝
代表方桂枝湯。方子中有牡丹三枝,桂枝三枝,《醫宗金鑒》曰:“桂枝辛溫,辛散,溫而健;白芍酸寒,酸能收斂,寒歸陰營。桂枝芍藥的目的是發汗;芍藥之臣桂枝,在何穎有調理健康的作用。”芍藥、桂枝用於發汗散太陽之風,芍藥、camp用於收汗,不至於散多,散而收之,剛柔相濟,達到舒筋活絡、升陽之目的,保護camp不傷陰。桂枝為辛、溫、通陽藥,辛、甘、通陽;芍藥酸酸甜甜,有益健康。戴北山《論廣疫》雲:“寒熱合,謂之和。”芍藥配桂枝,壹陰壹陽,相反,相得益彰,調和之法極盡。其類方為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為內科所致,腹滿時痛屬太陰,以桂枝加芍藥湯為主。”太陽病宜用解表法治療,但不宜用下法。誤用下法會導致腹痛。桂枝湯是用來加芍藥的,主要用來止痛。
芍藥甘草
代表方劑為芍藥甘草湯。從頭痛到腳痛,可以治療各種疼痛。程中嶺的《醫理》說:“芍藥甘草湯能治腹痛如神”。各種腹痛,包括婦科腹痛、內外科腹痛、神經內科腹痛、精神疼痛、四肢疼痛、頭痛、腳痛等,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緩解。方劑包括芍藥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因陰陽兩經不足而營養不良的風濕病患者。
原來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陰虛引起的足攣縮的。若陽虛引起的足攣縮急,可用桂枝、附子同用。甘草酸止痛的現代臨床應用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無論疼痛是在表面還是內部,無論是平滑肌腸痙攣、肌肉疼痛還是神經痛。現代臨床報道表明,白芍可用於腓腸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血管性疼痛等。筆者曾治療腹型癲癇患者,用白芍45克,輔以甘草,控制癲癇發作。實驗研究證明,芍藥甘草湯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芍藥甘草的配比為2: 1。如果把處方中的炙甘草換成生甘草,鎮痛作用就會消失。
芍藥加黃
代表大柴胡湯。少陽與陽明合則寒熱兼而有之,陽明腑痛。小柴胡湯加枳實和大黃可增加白芍的用量,有緩解便秘和疼痛的作用。其類方為柴胡加芒硝湯,治少陽經、陽明腑實證,大便幹結較為嚴重。用芒硝去鹹寒,軟化硬度,通便作用更強。現代臨床大柴胡湯可治療肝炎、膽囊炎、胰腺炎、腸胃炎、膽道蛔蟲、膽結石、痢疾等。胰腺炎疼痛劇烈,芍藥可以重復使用。排便順暢,膽汁排泄順暢,可減輕胰管水腫和痙攣。實驗表明,大柴胡湯能調節脂質代謝,改善血液流變學,具有抗炎、利膽、解痙作用。
白芍和附子
代表方劑芍藥甘草附子湯,針對寒性腹痛。陰陽兩虛之腹痛,芍藥與附子同用。作者是曾治的患者,夏天怕熱,肚子卻怕冷。天冷的時候會疼。芍藥、甘草、附子壹起用很有效。南方醫生夏天不敢用幹姜、附子、肉桂。筆者發現,生姜、附子、肉桂、蓽茇對治療夏季冷飲、空調引起的胃痙攣、腸痙攣、腹痛、腹瀉有效,但用量要適中。如果既有熱郁又有冷痛,可以用黃連配幹姜、肉桂。《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春夏護陽。為什麽?春天和夏天最容易損傷陽氣。人體的新陳代謝和氣化功能都是靠陽氣來溫補和促進的,所以保護陽氣非常重要。所以芍藥和甘草酸化陰,附子和甘草辛瀉,壹個導瀉,壹個瀉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對胃腸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臨床上用於治療外感汗出、陽虛惡寒,或治療風寒濕痹、陽虛或腸痙攣、腓腸肌痙攣均有較好的療效。
白芍和黃芩
代表秦煌湯藥。治療太陽虛寒合並疾病,如夏季暑熱,容易腹痛腹瀉,用白芍黃芩,若有微寒之邪,肉桂幹姜,效果很好。秦煌湯是李霞的鼻祖。黃芩能清熱利濕,赤芍能甜陰止痛。可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腸炎、胃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藥理研究證明,黃芩苷具有明顯的抗炎、解痙、鎮靜和鎮痛作用。筆者體會到黃芩、黃連、幹姜、肉桂配伍治療胃腸疾病,既不會因苦寒過盛而傷陽,也不會因熱盛而傷陰。寒熱結合反而會相輔相成。
白芍和半夏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傷寒論》:“太陽若陽虛,則益於下焦,和秦煌湯。如果妳嘔吐,秦煌加半夏生姜湯將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黃芩、白芍、甘草,加上半夏、生姜,就是太陽虛證的證候。筆者認為,辨六經就是辨病,進而辨經絡證、臟腑證、異常證、壞證。整部《傷寒論》是壹部醫案,六經病中提到了六種疾病。六病中有經絡證和腑證,是現代的辨證論治的方案,然後如何處理變證和不良證,可以說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典範,所以能給人以做人的示範。
芍藥當歸
代表當歸芍藥湯。有補血養胃的作用。《金匱要略》治療妊娠胎動,辨證屬於肝脾不和。處方中使用當歸、白芍、茯苓、白術、澤瀉、川芎。川芎有活血的作用,要重視。芍藥收養肝血止痛,當歸養肝血。當歸芍藥湯用於安胎止痛,用於孕期胎動腹痛者。另壹方面,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女子懷孕,當以此為主。婦科,如胎位異常,加續斷、菟絲子、桑寄生、大腹皮、紫蘇葉、陳皮等。先兆流產加續斷、菟絲子、桑寄生、萱草根;茜草、仙鶴草、蒲黃炭等。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
白芍加柴胡
代表方四妮三。由於陽氣郁結,氣機不暢,導致四肢冰冷。這個肢體暈厥不是虛證,是實證。仲景書裏的暈厥都是實證。壹、氣不能伸,外邪入侵,氣機不暢,用四逆散。若因外邪入侵,上下氣不暢,上下氣不想通,用三承氣湯。四逆散用甘草、枳實、柴胡、白芍調氣,是調氣的祖傳方劑。柴胡疏肝解郁,滲透漁陽,白芍解苦,通絡止痛。現代臨床用四逆散治療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肝炎、過敏性結腸炎、慢性胃炎、便秘、月經不調、乳腺炎。
芍藥和枳實
代表方劑為枳實芍藥散。《金匱要略·婦人篇》說產後腹痛,滿煩,不能臥,苦橘牡丹散主身。產婦腹痛宜用枳實芍藥散治療。用枳實和芍藥理氣止痛。枳實要燒黑,芍藥要平分。臨床上對氣滯血瘀、惡露不絕、產後腹痛患者有效。《金匱要略·瘡癰腸癰》含排膿散(枳實、白芍、桔梗等。),對現代治療疔瘡、癰以及各種無名腫塊有效。
筆者的經驗表明,白芍加川芎治療包括三叉神經痛在內的各種原因的頭痛均有較好的療效。白芍可用30 ~ 50g,川芎可用12 ~ 30g。白芍加防風可治療各種過敏性結腸炎,以止痛止瀉為主要思路,對腸易激綜合征有較好療效。白芍和赤芍合用,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活血養陰柔肝。白芍加萆薢被廣泛用於治療胃脘痛和脾胃病。白芍加黃連,治腹痛腹瀉,是秦煌湯的用法。芍藥和白術用於治療胃脘痛和腹瀉。白芍加入木香和檳榔,用於治療腹痛、腹瀉、急性腹瀉。用於直腸炎、乙狀結腸炎或結腸癌手術後的後遺癥。白芍加木香、檳榔、陳皮、黃連,效果滿意。白芍和幹姜用於治療胃寒和腹痛。白芍和火麻仁對治療便秘有效。
赤芍的應用
以上重點介紹芍藥的功效和配伍。現代白芍主要用於以下三種情況:1白芍配伍生地黃、牡丹皮清熱涼血解毒,如犀角地黃湯,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溫病熱毒深入血液,血熱發狂,出現吐血、出血、斑疹、刺舌。筆者治療糖尿病足、丹毒、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經驗非常有效。赤芍與桃仁、紅花同用,活血化瘀,疏通血管,治療閉經、痛經。赤芍與金銀花、菊花同用,清肝風熱,治風熱頭痛。
芍藥的劑量
仲景在54個方中註明了42個芍藥方的劑量,9個芍藥方壹式三份,2個芍藥方壹式三份,1個芍藥方壹式三份,62個芍藥方壹式三份,52個芍藥方壹式三份,1個芍藥方壹式三份。桂枝湯調和營衛3兩,養血滋陰3兩,當歸四逆湯4兩,當歸芍藥散止痛6兩。古今用量不同。壹般用量為9 ~ 15g,為緩解疼痛,特別是劇烈疼痛,如三叉神經痛、血管性疼痛、腹型癲癇、坐骨神經痛等,可稍加。,可以用30 ~ 60g。加入甘草既加強了止痛的效果,又有監督的女人味,沒有發現副作用。
牡丹使用禁忌
凡因胸陽不足引起的胸悶、驚悸、臥不安者忌用,如胸痹、桂枝、生姜、橙汁煎劑、附子紅石脂丸不用芍藥。胸痹的主要病因是心陽虛弱,陰邪上亢,故應慎用陰藥。由此可知,胸陽虛弱,不使用白芍,可以使用赤芍。如果內寒太重,比如真武湯,方子後有壹句話,要想受益,去芍藥加幹姜2兩。真武湯本身用於腎陽不足,陽虛水泛所致的水腫。不宜用陰藥,牡丹要加幹姜。
白芍的加工
仲景沒有討論芍藥的炮制。現代有水炒芍藥、酒炒芍藥、醋炒芍藥。白芍配酒可止中寒引起的腹痛,白芍配醋可斂血止血,白芍配土可健脾止血。《割作藥用》:“瀉火生用,斂陰煎,酒煎血煎,醋煎止血。”總結的非常好。張錫純在《醫熱西漸》中用白芍,反對濫炮制。
病歷的例子
紀某某,女,56歲。有多年偏頭痛史,經常發作,尤其是在月經期間或疲勞時。臨近更年期,經常頭痛發作,盜汗潮熱,易怒,情緒不安,睡眠不好,胸悶,嘆氣,口幹,大便不舒服。來門診的時候頭疼的厲害,吐了兩次,頭暈。舌紅,苔薄膩,脈微。患者經常服用西藥止痛藥來緩解頭痛,所以他們的胃經常不舒服。此心火盛,肝陽亢盛,陰虧。治療宜清心瀉火,平肝陽,滋腎水,止頭痛。處方:知母12g,黃連6g,梔子12g,天麻12g,赤芍20g,珍珠母30g,麥冬12g,玉竹12g,柏子仁15g。服藥後頭痛稍有緩解,嘔吐停止。白芍上部改為30g,加羚羊角粉0.6g× 2枝(分早晚兩次服用),14劑。第三次確診後,頭痛消退,潮熱多汗改善,睡眠改善,然後進行了滋水安神等善後處理。生熟地12g、知母12g、黃連6g、天麻12g、赤芍(各)15g、珍珠母30g、麥冬12g、柏子仁15g、女貞子65438+。隨訪:半年來頭痛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