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康、安、史、糜、史、賀、曹七國國名,在各種漢文文獻中都可以找到。據說這些城邦居民開始居住在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所破。他們穿過西邊的青脊,到達粟特地區,所有的支系都以昭武為姓,可見他們不忘自己的根。《新唐書》除上述七國外,稱昭武九星國(貨得益於博采眾長,今阿姆河下遊)和無棣(毀林,又名Xi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據《北方史》、《隋書史》記載,在還有其他的趙國鐵騎,如小安國(又名東安、可汗,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納斯波(又名微縮史學家,今烏茲別克斯坦卡爾希)、烏達(今阿富汗德胡伊)、郭牧(今土庫曼斯坦查爾朱;說土庫曼斯坦馬裏)、撥汗(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等。至於昭武的確切含義,學術界至今仍沒有滿意的解釋。
中世紀粟特人的特點是善於經商。他們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轉運貿易,使他們在周邊國家的政治生活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元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作為唐代羈縻國都城的昭武九姓,隸屬安西都護,從而受到唐朝中原的影響。例如,粟特錢幣的方孔環與開元鮑彤的方孔環相同,只是錢幣上的國王名字刻有粟特字母。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粟特錢幣上的王姓,有不少可以與漢文文獻記載的九姓王姓相印證。從8世紀初開始,大食勢力向北越過阿姆河,粟特地區逐漸被大食控制。751年(唐天寶十年),唐安溪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率漢、樊兵三萬,至(今哈紮姆布爾附近)與大食將軍澤亞德會合。本。Ziyadb。Sā lih)作戰,唐軍被葛羅魯的部隊叛逃打敗。唐軍俘虜的工匠將中國的造紙術傳播到郭康,粟特紙在穆斯林世界和歐洲廣泛傳播。
在12世紀之前,粟特語在中亞地區廣泛流行,因為粟特人到處做生意。“古粟特字母柬埔寨”是在敦煌古烽火臺下發現的,可追溯到3世紀初或4世紀。自19年底以來,蒙古高原多次發現粟特語和古回鶻語的碑文。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家在撒馬爾罕以東的慕克山和潘傑肯特發掘出了中世紀的粟特文獻和文物。古回鶻的字體來自粟特語,古蒙古語和滿語受古回鶻字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