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江洋傳-4

江洋傳-4

如上壹節所述,江洋隨錢鐘書赴英國留學,期間生了壹個女兒。作為壹名新媽媽,江洋在混亂的戰爭中失去了母親。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江洋夫婦懷著對祖國的深切關懷,毅然回國,為抗戰事業貢獻力量。

回來後,生活依然艱難。江洋和他的妻子分居。壹個是西南聯大外語系教授,壹個是上海振華女校校長。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的生活更加窘迫,直到抗戰勝利。

初入劇院

在此期間,江洋夫婦不忘在文學領域深耕細作。錢鐘書出版了散文集《寫在生活的邊緣》,江洋也做家教貼補家用,創作業余劇。

當時戲劇是當時流行的文學樣式,上海地下黨也把文化界抗日救亡運動的重心放在戲劇工作上,組織專業劇團,也開展業余戲劇運動。當時,寫劇本的人不多,但正是江洋脫穎而出,引起了廣泛的關註。當時她的作品《得意》和《化真為假》被稱為最好的兩部喜劇,是中國戲劇庫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那是1942年冬天的壹個晚上。陳請和錢鐘書吃烤羊肉,李健吾也在場。幾個人邊吃邊聊,壹時興起,他們鼓勵了江洋。為什麽沒有劇本?

但那時,江洋還沒有寫劇本,但當他聽到朋友們鼓勵的話語時,他的心發癢。所以當時我就利用業余時間加緊創作《滿意了》。經過簡單的審查和調整,它立即排練,由黃導演,並於1943年春天正式首演。

劇中的男主角李俊宇,因為母親不聽祖父的安排,嫁給了壹個窮畫家,失去了家人的照顧,離開上海去了北平。父母雙亡後,李俊宇被三個姑姑召回上海。明明是壹個人幫她,卻輪流拿她當勞動力,又怕她連累家人,壹家推給另壹家。最後被踢到了徐浪齋大叔,但因為這最後壹腳,我來了應聲蟲,我也滿足了。

富豪賈這邊的徐浪齋有錢有房,但是沒有孩子,孤身壹人。每個人都覬覦他的財產,爭相把自己的孩子收養給他,但老人卻性情古怪。三姨想借老頭之手除掉李俊宇,沒想到老頭和小夥子特別合群,被徐浪齋收為繼承人。李俊宇做夢也沒想到,最後的幸運兒竟然是自己。

江洋恰到好處地掌握了喜劇技巧,充分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她非常熟悉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作品從小到大,深刻展現了多姿多彩的社會萬象。年輕時壹鳴驚人,引來各方喝彩。

日本作家川上佑介評論說,笑與淚之間只有壹張紙。盡情地笑,含蓄地笑。復旦大學教授趙在《文壇往事追憶》中寫道:此劇刻畫世態人情,非女性所能寫出,卻又細膩細致,不能不令人大加贊賞。

有趣的是,該劇導演黃的女兒在上世紀80年代執導了電視劇《圍城》的改編,這也是壹段佳話。

婚姻幸福

隨著《心滿意足》的成功,江洋努力創作喜劇、遊戲和悲劇。

這些作品在當時的劇場中反響很大,受到觀眾的追捧,受到、、李健吾、陳等人的高度贊揚。他的兩部喜劇嘲諷了自私、虛偽、勢利的人類世界,撕碎了生活中毫無價值的東西,取得了相當成功的舞臺效果。而風粉卻從社會批判轉向生活探索,激起人們對生活的品味和思辨,毫不留情地摧毀有價值的東西,帶給觀眾的精神震撼不亞於前者。

在他的兩部喜劇的後記中,江洋謙虛地說,劇本中缺乏戰鬥意義只是壹個學徒的作品,盡管這是壹部嚴肅的作品。如果說,倒在日寇鐵蹄下的人民,拒絕妥協,拒絕屈服,甚至反抗,堅韌不拔,沒有悲傷,沒有挫折,那麽,喜劇中的嘻嘻哈哈,也意味著我們在漫漫長夜的黑暗中從未喪失信心,在艱難歲月中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

作為眾所周知的才子,錢鐘書自然也不甘示弱。有壹次,夫妻倆看了江洋寫的壹部話劇,回家後錢鐘書興致勃勃地說要寫壹部小說。江洋非常高興,催促他趕快寫。

但當時錢鐘書都在偷時間寫短篇,怕沒時間寫長篇。所以江洋說,生活可以更節儉,沒有必要再找壹個女仆,所以他做了壹份兼職。楊江幹作為竈臺下的丫鬟,協助丈夫撰寫《圍城》,成為40年代文壇的佳話。

《圍城》寫於1944年,結束於1946年。正如錢鐘書在序言中寫的,這本書寫了兩年。這兩年,我為世界擔憂,反復想結束。由於江洋女士的不斷催促,她為我阻止了許多事情,節省了時間,並且能夠完成這本書。像往常壹樣,這本書應該是獻給她的。

錢鐘書的《圍城》家喻戶曉。幾十年後,它的讀者如雲。80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三聯書店再版,供不應求。

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環境惡劣。雖然江洋夫婦的生活很貧困,但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樂趣,繼續寫作。後來抗戰勝利後,錢鐘書在中央圖書館任英文主編,編輯《森林季刊》壹書,還在暨南大學兼職教授,同時也是英國文化叢書的編委。

江洋在奧羅拉女子文理學院教了兩三門課程,她的生活相當輕松。但由於這幾年過度勞累,她壹直在打幾份工養家,業余時間寫作,還在竈臺下當女傭。每天下午三四點,她總是低燒,每個月瘦壹斤,卻找不到病因。

所以連閱讀和寫文章都有點病怏怏的,但在此期間,產生了許多散文作品,如《風》和《順從的藝術》等。這些文章多是對生活的感悟,清純自然,雅俗共賞。江洋的文章並沒有受到當時散文創作弊端的影響,以壹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出現在世人面前。

翻譯的巔峰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江洋夫婦和許多愛國知識分子壹樣,拒絕拉攏國民黨,拒絕去臺灣省,壹心壹意擁護* * *產黨的領導。

結合江洋在《幹校六記》和采訪中的描述:解放前夕,很多人提心吊膽地跑到國外。為什麽我們倆都拒絕走很多路?當然,我們不想帶著壹個令人失望的統治者去臺灣省。香港是商業碼頭,我們是文化人,不想去。當然,我不想在國外做二等公民。而且,那時候我們都快半歲了,就算短命死,也要死在我們國家吧。

那年五月上海解放了。此時,江洋和錢鐘書已收到清華大學的錄用通知書,於是江洋攜家人離開上海,定居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除了文革和五七幹校,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北京。

這壹時期,江洋真正開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在清華任教初期,她翻譯出版了西方文學史上第壹部流浪漢小說《小蠍子》,1956年又翻譯了勒薩奇的《吉爾·布拉斯》。

他的翻譯成果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朱光潛,而江洋是散文翻譯的佼佼者。

近年來,江洋已經下定決心不再寫文章,而是專攻翻譯。為了翻譯好《堂吉訶德》,我從1959年初開始自學西班牙語,但由於受到壹些幹擾,直到1976年才完成全部翻譯工作。

圍繞《堂吉訶德》,江洋還寫了壹組論文,共9篇,集中論述了作品的背景、藝術特色、作者介紹及相關史實。文中還提到,翻譯是壹項辛苦的工作,原文的每壹句話都應該服從,而不是違抗或敷衍。還要符合國內讀者的語言習慣,還原原貌。

這也是江洋先生翻譯史上最耀眼的成就之壹。恰逢1978年6月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訪華。江洋出席國宴,隨後應邀訪問西班牙,受到西班牙政府和人民的熱情接待。

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授予江洋國王阿方索十世智慧十字勛章,以表彰她對西班牙文化傳播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