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為什麽沒有發明標點符號?

中國為什麽沒有發明標點符號?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壹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中加“jù dòu”符號:時期看起來像現在,表示句子的結束;讀號好像是當前停頓,表示聲調的停頓),往往會造成文章用詞的歧義和誤解;比如阿清王朝的趙天陽,他有七種解釋“下雨天留在這裏,以後留在這裏”這句話的方法(另壹種說法是我是客,不是我)。但實際上中國從先秦時期就有了標點符號,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只是這些符號沒有統壹的標準。比如戰國竹簡中可以看到“└”符號,通常表示壹篇文章的結束;再比如“▄”的功能,它結合了現代的逗號和句號來表示斷句。在古人的記載中,宋代的《何吉傳》對何吉大加贊賞:“凡讀書,皆有標點。意義不言而喻,不必多言。”事實上,早在甲骨文和金文時代,壹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就在中國萌芽了。張清薛城《秉陳註》考辨:“斷句之法,漢前已有。”《增韻》說:“句句肯定在字旁,讀分略在字間。”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收錄標點符號,收符號“,”,解釋為:“止而知之。”又收“()”號,解釋曰:“鉤知也。”清代段玉裁註:“以鉤知者,以鉤知其位。.....今天的人迷上了讀書,就是這樣。”所以中國古代只有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標點卡通插圖

古代漢字作品沒有標點符號,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壹個句子。8世紀時,日本用回扣和訓練點作為標點系統。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第壹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館學生張得壹。文同館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得壹是英語班第壹批學生之壹。同治七年(1868)二月,原駐華大使蒲率“中國使團”出訪歐美,成為代表團成員之壹。張得壹有壹個習慣。無論去哪個國家,他都喜歡把當地的風光、民情、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講奇聞”的名義編成壹本小冊子。在1868到1869期間,他完成了《再告奇人》。現在這本書叫《歐美遊記》,有個介紹西方的標點符號。上面寫著,“泰國的西方國家的書,讀起來很枯燥,解釋起來也很枯燥。如果這個句子足夠有意義,記住“.”;如果不滿意,記住',';雖然意義不夠,但是意義是和前面的句子粘合在壹起的,記住';';如果意思不夠,在外面加壹句,然後記“:”;如果妳感到驚訝和欽佩,請記住“!”;如果妳問壹個問題,記得嗎?;引經據典,在句首寫下' ';加個註,句子前後寫'()';在這兩段的交界處,加壹條水平線,比如'-'。“雖然張得壹不自覺地把標點符號引入國內知識界,甚至帶著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符號累贅,但在不經意間栽柳的過程中,卻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壹股新風。1919年4月,胡適、錢、、、周作人、馬語藻六位教授極不願意看“現在的報紙和書籍,無論什麽樣的文章都是密密麻麻的壹圈,不但不談語法上的不同,甚至連欣賞的意思都沒有”。在全國統壹語言文字籌備會議第壹次會議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總則。;:?!-()”“等標點符號。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指令——《通令使用新標點符號》,中國第壹套法定新標點符號誕生。因為古代文獻壹般沒有標點符號,很難讀懂。因此,1919年,馬毓藻、、錢、、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了《關於請頒布新標點符號的建議》,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19年2月出版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大綱》。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壹家小出版社的王元對《水滸傳》進行了標點、分段,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壹次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白話文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