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軍
14年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對占領區人民進行殘酷的軍事鎮壓和瘋狂的政治迫害,貪婪地掠奪中國的經濟資源。同時,為了配合軍事、政治和經濟侵略,還在文化領域強制推行奴化教育,實行法西斯殖民文化,大肆掠奪和破壞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民欠下了無法彌補的債務。
(1)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永遠奴役中國人民,首先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奴役教育,實行法西斯殖民文化,有目的地從思想等方面腐蝕中國人民。
偽滿洲國壹出,日本統治集團就為其設計了“王道政治”的執政理念,宣稱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近代起死回生的良藥”,溥儀和他身邊的年輕人也視之為珍寶。“王道政治”其實並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統治思想,而是體現所謂“日本精神”的法西斯皇權方式。其中心是“天皇大皇心的意義必須表現出來”,其目的是“教育人民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培養人民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其內容包括“民族和諧”、“日滿融合”、“日滿和諧”、“立國精神”。顯然,把“王道政治”的招牌戴在偽滿洲國的頭上,無非是在政權統治的思想體系中確立了以日本天皇的“神聖意誌”為宗旨的原則,即壹切必須按照日本宗主國的意誌行事,不得有任何懷疑或違背。這就是“日滿和諧”、“日德和諧”的實質。
青年學生是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主要對象。為了把青少年的思想禁錮在“王道政治”的思想枷鎖中,使他們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各級學校強行推行愚民教育,幾乎不遺余力地把充滿法西斯皇帝的東西塞進各級學校的課本,稱之為“精神教育”課,無恥地兜售“中華文化東來論”,宣揚滿洲不是中國的領土。規定這些課的課時要占總課時的四分之壹到四分之三,小學生每天早上被強制面朝東,分別向日本國家神道神道教神和日本天皇鞠躬三次,背誦所謂國訓。
日本侵略者還從強迫占領區人民學習日語入手,為深化奴化教育服務。1933年,偽滿清文部省在日本人的主持下開始編寫新的中小學教科書。到1935,已經編寫了22種39種教材,不僅使日語成為必修課,而且約占學校總課時的三分之壹。有些學校甚至規定,如果中小學日語考試不及格,就不能畢業和升學,迫使學生努力學習日語。此外,日偽還在社會上開辦了大量的日語專修班和夜校,以送走日本為誘餌,積極推動日語學習。日本侵略者明知語言是壹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卻強迫中國學習日語,這是摧毀中國文化、泯滅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重要舉措。因此,這壹措施的實施是以刺刀和棍棒為後盾,如有異議就進行暴力鎮壓。而且,為了進壹步把法西斯的殖民思想、意識、觀念和道德強加給占領區人民,日本侵略者還對壹切文化事業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新聞、出版、電影、廣播等行業被日偽當局控制,其領導人都是日本文人或漢奸學者,被稱為“官文化”。
在新聞方面,日偽政府除了絕對禁止人民辦報外,還創辦了許多報紙。日軍攻陷北平、天津後,狂吠多年的《天津永報》更加蠢蠢欲動,成為日偽軍在華北地區銷量最大的報紙。與此同時,“北支派遣軍報告部”和偽總保安部在北平創辦了《五德報》作為機關報,偽新民學會也創辦了《新民報》。在上海出版《新宣言》和《新華報》。為了維護侵略者的統治,這些報紙長期以來壹直在鼓吹“和平反對* * *”、“王者天堂”、“建立東亞新秩序”。當然,他們受到了人民的抵制,他們的銷售範圍很窄。但日偽政府仍可強行“賣”或“贈書”“發獎”,少則賣2000冊,多則賣40000冊,多則毒害百姓。〔3〕
圖書出版業也是如此。1932年3月至7月,侵華日軍在東北強行焚燒了650多萬冊具有民族意識的書刊。凡收藏或傳播馬克思主義、三民主義著作,魯迅、郭沫若、茅盾等現代作家的作品,海關地區的進步書刊,壹經發現,壹律嚴懲,情節嚴重者,要投入監獄,判刑,以儆效尤。尤其是偽滿洲國後期,連秦漢隋唐宋元文學都不允許在學校教授,桃花源記、嶽陽樓記、師評、前赤壁賦等中國優秀文學遺產從教科書中消失。[4]其目的是封鎖和破壞中華民族文化,禁錮中華民族文化在東北的推廣。同時,侵華日軍大量引進日本殖民文化,填補和占領文化領域的所有陣地,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難以在這裏延續和發展。據統計,1936年,日本向東北進口圖書58.7萬冊,到1941時,已猛增至3440萬冊。1939年,東北地區進口報紙超過5495萬份,是中國的10倍。有827萬本雜誌,是海關進口量的487倍。以日均投入量計算,從日本進口到東北的書報雜誌數量為:654.38+0.5萬份報紙,2.2萬份雜誌,4.9萬冊書籍。[5]這些數量龐大的出版物湧入東北,可想而知日本侵略者對法西斯殖民文化的強行輸入已經到了無界的程度。至於電影行業,滿洲國1937年8月成立了“滿洲畫協”,當時號稱“亞洲第壹畫室”。它是由偽政府和東北最大的日資企業滿洲裏共同建立的,直屬國務院領導。它的第壹任主席是著名間諜川島芳子(金碧輝)的歷史長官金必東,實權掌握在滿鐵總務長官林顯藏手中。《滿盈》拍的電影大部分是日本人導演的,主創人員大部分是日本人。它的頭號明星是李香蘭(即山口淑子),他有中國的名字,實際上是日本人。這樣的人員構成決定了《滿盈》的制作方針是直接聽從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意誌,用電影作品宣傳軍國主義,鼓吹“日漫友好”、“五族和諧”,為其侵略打開眼界。考察他的電影作品,不外乎兩類,壹類是直男。
其次是服務於侵略戰爭的所謂“啟蒙電影”,如《北境》《拉伸之都》;另壹類是浪漫主義的所謂“娛樂電影”,比如《哈爾濱Genv》、《東遊記》。日本影評人佐藤忠男評論說,這些電影“只是日本人單方面強加給中國的欺騙和羞辱。”〔6〕
對於長江以南的電影業,日本采取了漢奸主持、日本人幕後操縱的方式,有效地利用電影為其侵略政策服務。1943年5月,王偽政權為加強對電影的控制,頒布了《電影工業統籌辦法》,將幾個漢奸文人創辦的電影公司合並,組成偽“中國電影聯合有限公司”(即偽“華影”),實現電影發行放映的所謂“三位壹體電影國策”,執行所謂“擔負大東亞戰爭文化戰、意識形態戰任務”。從此,汪偽政權管轄下的電影產業被華映壟斷。其董事長為汪偽政權宣傳部長,董事有陳公博、周佛海等,總經理為汪偽政權宣傳部駐上海辦事處主任馮傑,而實際控制權則掌握在副董事長、日本公使河合手中。在華鎣的80多部作品中,主題不僅僅是“以愛為中心”,還有浪漫愛情的曖昧,潛移默化地侵蝕著中國人的鬥爭意識和反抗精神,進而赤裸裸地宣傳侵略。比如1944 11六月上映的《春江尋仇》,描述了壹個日本武士高杉信作幫助太平軍作戰的故事。高山以日本人民救星的身份出現,吹噓日本“愛東亞愛中國”,恬不知恥地吹捧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行徑,因此被日本人稱為“中日電影界合作* * *光輝的象征”。然而,這種電影受到占領區人民的抵制,在宣傳上沒有多大作用。〔7〕
(2)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期間,大肆破壞中國的文化、教育和科學事業,瘋狂破壞中國的歷史文化遺址和掠奪珍貴文物,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文化大屠殺”,給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事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第壹,野蠻破壞學校和各種文化教育機構。侵華日軍尤其痛恨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中國教育制度和文化制度。他們竭力摧毀占領區的各種教學機構,特別是大學、中學和小學。“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規模侵華,掀起了各地破壞學校的狂潮。天津失陷前,日軍對這座名城轟炸了四個小時,但重點不是軍營或政府機關,而是著名的南開大學。這次轟炸把南開變成了壹片廢墟。淞滬會戰期間,日軍轟炸了中國61座城市,其中“大學等文教設施被蓄意作為目標”。南京的中央大學連續三次被炸。浙大是日軍摧毀的重要目標。為了堅持辦學,全校向西南轉移,日機尾隨轟炸。浙大三年被迫搬遷五次。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像教育系統壹樣,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國民政府於194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壹份題為《1937年以來的中國教育》的文件指出,中國的圖書館事業在抗戰後影響最大。戰前有1848個國家圖書館,戰後只有940個,大部分都是破爛不堪。
日本侵略造成的動亂使中國的科研機構無法正常工作,許多科研機構被迫南遷到西南和西北,自然科學研究基本停滯。比如舉世聞名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也遷到了四川,無法開展工作。與此同時,歐美的科學事業發展迅速。所以日本的侵略是戰後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之壹。
其次,對文化名城和歷史遺跡的破壞也令人發指。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殘忍至極。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只要遭到日軍的襲擊和掠奪,就立刻被燒毀。無數名勝古跡毀於戰火,數百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被夷為平地。它的損失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古都北京,宛平古城被日軍炮火摧毀,被稱為“凱爾波羅橋”的盧溝橋損毀嚴重。北京西邊的房山有壹座建於隋朝的古剎雲居寺。它是壹座巨大的古建築群,有五層院落和六個廳堂,被日軍徹底摧毀。就連故宮也成了日軍練兵的地方。
在古建築如林的山西,日軍戰火燃遍了三晉大地。太原郊外的晉祠始建於北魏以前,興盛於北宋。日軍入侵太原時,它遭到嚴重破壞。五臺山,佛教名山,屬於晉察冀根據地。這裏有很多隋唐以來的建築,但日軍多次掃蕩根據地,大量古建築被燒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六朝古都南京,在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中壹片廢墟。供奉孔子的孔廟,保存於公元前6世紀的石雕藝術瑰寶——陳武帝萬安陵前的石麒麟,世界上第壹座明初砌築的南京城墻,中山陵的陵墓、寺廟、大殿,中華門西街的老清真寺,南京牛首山的佛寺,全部被毀。從東北到廣州,大量的名城名勝被破壞。根據1946年國民政府提交的文物損失鑒定表,741處名勝古跡被沖刷。這壹統計還遠遠不夠全面。
第三,破壞和搶劫珍貴文物。在侵華戰爭中,日軍有組織地掠奪中國文物,許多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被掠奪到日本。如果他們不能被搶,他們將被摧毀。被破壞和被搶劫的文物的確切數字已經無法完全確定。戰後,國民政府教育部編制了壹份被日本掠奪的文物目錄,有據可查地列出了被掠奪的文物,包括古籍、字畫、碑帖、古玩、藝術品等。* * * 360.7萬件,1870箱。從史前到漢代、唐、宋、元、明、清,各種珍稀文物應有盡有,其價格更是無法估量。
日軍侵占南京後,成立了專門掠奪圖書文物的機構——“淪陷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與日軍機關密切配合,調查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中央研究院等70多個單位。3月6日起,1938,日軍再次使用。
軍隊和特務掠奪了上述單位的書籍和文件。1986年8月7日,原滿鐵大連圖書館館長青木在《日本紅旗》上發表《侵華日軍南京文化史大屠殺》壹文,披露了他奉命參與的文化掠奪內幕。指出參與這次掠奪的特工330人,士兵367人,苦力830人,動用車輛310輛,掠奪圖書文獻88萬冊。這些書籍和文獻極為珍貴,不僅有中央和地方的各種公報,還有清朝皇帝對清朝的記載3000多份。[8]關於南京的文物損失,僅戰後初步調查所做的《南京抗戰時期公私文物損失數量及估價目錄》就有:圖書,公406461冊,箱156箱,種1725種,私53165438冊,65438+。字畫,公464件,私7256件,6箱;碑貼,公損無法計算,私3851塊;古物,公24491,私2093;樂器,公的979件63盒,私的11種;標本:13414公樣,1165箱,7200私樣;雜件,648368件來自大眾。中研院殷墟上報的古籍、古物、拓片損失清單,沒有列出詳細的損失數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流失的標本有1052箱,其中動物骨骼、陶片等標本954箱,價值無法估量。此外,民間古物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3)
縱觀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史實,不難看出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第壹,有明確的目的。侵華日軍在侵華時,舉起了壹把軍事和文化的雙刃劍。他們明白,壹個國家不能只靠武力征服,沒有文化的屈服,殖民統治是不可能成功的。文化征服才是真正的亡國滅種。因此,他們在文化領域的侵略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要消滅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使中國人民忘記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忘記自己的祖國,成為帝國主義的順從的臣民。
第二,有系統性,有條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侵華日軍在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過程中煞費苦心,進行了精心的策劃和組織:在思想上推行對蒙昧民族的奴化教育,在文化宣傳上實行管制政策,破壞文教機構,破壞和掠奪文化遺產。這些都表明,日本侵略者正在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文化侵略。
第三,野蠻瘋狂的極其少見。在侵華戰爭中,日本侵略者瘋狂破壞中國文化名城和名勝古跡,貪婪掠奪珍貴文物,數量之巨、範圍之廣、手段之殘忍野蠻,充分體現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和瘋狂。這是近百年來歷次侵華戰爭中帝國主義對中華文明最深的壹次入侵,也是世界侵略史上罕見的。
註意事項:
[1]關東軍司令部制定了滿洲國的根本理念和協和的精髓。
[2] @ ①田道彌:滿洲教育史[日本],昭和10 12。
[3]魏紅雲《中國近代史草案》(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82頁。
[4]《吉林教育回憶》,《吉林文史資料》,叢書4。
[5]蔣念東等著《偽滿洲國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第426頁。
[6] [7]李易:《抗戰時期淪陷區電影》,民國春秋第3期,1991。
[8]狄,等:《侵華日軍在南京文化掠奪始末》,《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88。
關於未存儲在字體中的單詞的註釋:
@ ①原詞為山加鳥,左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