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北京最初叫什麽?

北京最初叫什麽?

北京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稱謂,大致有20多個綽號。

大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商之後,帝堯後來以大薊命名,顏也因此得名。此外,周之前有燕國,之後有燕國和薊國,定都季承,也就是現在京畿的前身。秦滅燕後,設薊縣,所以地址在今北京。

幽州:古代九州之壹。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順典》:“顏稱幽州。”漢魏晉唐時期設立幽州,都是統治在今天的北京地區。

燕都:因古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因靠近燕山而得名,都城名為“燕都”。後來在壹些古籍中常作為北京的別稱。上世紀80年代,出版了壹本關於北京文史的刊物,名字叫《燕都》。

日落:最早出現在晉書。潁川離金都洛陽很近,所以叫夕陽。後來唐代詩人王波寫《王騰亭序》時說“夕陽看長安,雲指武輝”,套用到這個典故上。此後,它被稱為“夕陽”。作為北京的同義詞,用的是清代朱彜尊的《太陽舊聞》和乾隆年間的《太陽舊聞考證》。

遊都:唐朝設立遊都郡,遼朝也設立遊都府,統治今天的北京地區。

燕京:唐肅宗甘源二年(759),史思明自稱顏地,以楊帆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燕京罷課。後來,雖然北京的正式名稱經常改變,但燕京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壹直是北京最常用的別稱,甚至壹些企業和產品的名稱也經常以這兩個字命名。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都城長安的正門(東門)叫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後人便以春明作為都城的別稱。北京成為首都後,又叫春明。阿清作家孫承澤寫的《春明夢遺》,就是這個意思。

首都:唐天寶元年(742)以前,首都長安稱為首都。後來,首都壹般被稱為國家首都。北京成為國家首都後,也被稱為首都。今天,它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同義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原幽州升級為幽都府,建南京,又名燕京,為遼國都城。當時遼國的首都在北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燕山山脈:北宋宣和四年(1123),宋金聯合攻克遼國,攻占燕京。宋金媾和後,燕京回到北宋,建燕山府(因在燕山山腳附近),所以燕京又叫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金人南侵,占據宋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統治今北京西南。

大興:金改燕京為中都時,設大興府,位於今北京東南,包括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和大興區以東。

大都:元代以金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九年(1272)改稱大都,元代俗稱大都。

坎巴魯克:元朝時,大多數蒙古人稱之為坎巴魯克,蒙古語意為“汗城”,即可汗居住的地方。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又叫坎巴魯克,凱爾·波洛在遊記中稱大都(北京)坎巴魯克。

北平: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滅元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元朝大部分地區改名北平。

北京:明朝永樂元年(1403),朱迪(明成祖)登基後,將太子時為其封地的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遷都於此。這是北京正式命名的開始,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史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遷都北京,並改名為史靜,直至清朝。“史靜”壹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公劉》:“史靜之野,無處不在。”後世稱都城為首都。還有壹種說法是陜西鳳翔有山叫京,有水叫師。因為周文王和武王都在這裏建都,所以都取名為史靜,後來又把史靜作為國家首都的代表。北京被稱為首都後,它也被稱為史靜。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統稱。其實並不準確。明清時期的宛平縣只是今天北京的壹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包括西城區、宣武區、海澱區的壹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順天被廢,次年,京兆被置於直隸中部,覆蓋今天北京的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京兆被廢,北京改為北平。

除了在北京的歷史上使用上述名稱,在秦漢時期,北京曾是楊光縣的所在地。隋朝大業年間,曾為卓郡治所。唐天寶統治時期,這裏曾是範陽縣的所在地。遼朝時期,曾是西晉政府所在地;明清兩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