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風寒束肺證與寒邪犯肺證的辨析

?風寒束肺證與寒邪犯肺證的辨析

定義

風寒束肺證:風寒侵襲肺衛,肺氣下陷,宣降不下,肺表失和,出現咳嗽、咳痰稀白、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

寒邪犯肺證:寒邪犯肺,肺氣不宣,楊琪抑郁,常表現為咳喘、痰稀白、畏寒肢冷等癥狀。

疾病的起因

風寒束肺證:風為萬惡之長,常與寒邪相合,侵襲人體。肺側重於上位,鼻開竅,苔閉於外。風寒邪從肌表或口鼻的皮毛進入,導致肺郁、衛氣郁結的風寒證。所以張景嶽說,“表證是指邪氣從外入,凡風、寒暑、濕熱、邪氣也……陰邪轉寒,寒傷形……淺者為皮毛,深者為經脈。所以,那些患了外感風寒,但病的是體熱身痛的人,也都是被寒邪所傷。俗話說“寒為郁結之因,氣不好,則收氣...“不過,對於外感六淫的人來說,風寒最為重要,遮風為百病之久因,寒為殺李之氣。人體內有臟腑,外有經絡,凡邪氣之客,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是入孫羅;留而不去是入絡,留而不去是入經脈;然後五臟相連,散於胃中,陰陽俱感,五臟受傷。這個惡是第二次從外到內。但是,如果致病因素在表,就必須有表證。」

寒邪犯肺證:寒為陰邪,既可損傷肌表,又可直接侵犯臟腑。肺精臟,“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臨床醫案指南》)。寒邪侵犯肺,肺宣不暢,加上寒邪易傷楊琪,就容易形成內寒證。正如《黃帝內經》蘇文所說:“皮毛為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隨之。”其寒性飲食入胃,從肺脈至肺,為肺寒,肺寒為表裏之邪,故為肺穴。」

發病機理

風寒束肺證:風寒襲表,衛陽受抑,皮膚不溫,營氣郁結,衛表不和,腧穴不通。所以《凈月全書》說,“凡初診傷寒者,以其寒從外入,傷其表。”寒邪從外入,會從表裏逐漸深入,所以會先入皮毛,再入經絡,再入筋骨,再入臟腑,然後就會病得很重。所以,凡患傷寒者,初會發熱,惡寒無汗,惡閉皮毛,身體有病;漸漸地,筋脈緊張,頭背部關節疼痛,邪入經脈,病也在營。夫人的防線在脈外,而她的營線在脈內。如果她寒邪住在這裏,氣血就會混亂,經絡就會停滯,所以外感就會這樣。肺不清則肺氣上,因為“肺氣必清”(醫法),“只能容忍自然正氣,而不能容忍外來之禮,禮行則噎咳”(醫三子經)。因此,風寒束肺證的病機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壹是風寒束之表裏不壹,二是邪氣使肺不顯。如果風寒束肺之證難以理解,表寒入裏,寒阻肺氣,氣道不通,那麽哮喘就會促發發作,正如《脈診治法》所說:“風寒哮喘之癥,頭痛身痛,身寒發熱,無汗惡寒,氣喘咳痰,氣短。”如果肺的宣降功能失職,影響了水和津液的傳導,水阻肺,濕蘊痰濁,就容易形成外感風寒,出現停飲阻肺的癥狀,甚至出現頭面部水腫,或者稱為痰飲之邪,把肺系統藏在裏面,外感寒氣觸發潛飲,誘發哮喘。

寒邪犯肺證:肺受寒邪侵襲,肺氣郁結,寒氣閉於肺,肺不宣降,氣道不利;寒傷陽,陰寒。總之,寒邪犯肺的病機可分為兩個方面:壹是寒邪犯肺,肺阻氣;第壹,內冷太強。若寒邪過盛,亦可傷胃,影響受納分解功能,且“從此漸致嘔吐、厭食、飽脹”(《經嶽全書》);也可停留在經絡、關節,形成氣血運行不暢的痹證或痙攣證;如果寒邪直入內,就會出現肢體厥脫、瀉下等急性證候。所以《類比法證治》中說:“患傷寒而直入陰經者,手腳冰涼,脈細,瀉下清谷,謂之中寒,仲景所謂急性溫熱,宜反。」

識別點

風寒束肺證:咳嗽,聲音重,咯痰稀白,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微熱惡寒,無汗,苔白或薄,脈緊。臨床特點為咳嗽、咳痰色稀白、風寒表證。

寒邪犯肺證:咳嗽、氣短、胸悶、痰稀白、肢冷不熱、舌淡苔白、脈緩。突發咳嗽、哮喘與裏寒證的結合是證候檢查的重點。

辨別分析

風寒束肺證和寒邪犯肺證均位於肺,病因與“寒”有關,故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稀白、惡寒、苔白。但由於疾病的病竈不同,臨床癥狀也由表及裏有所不同。

風寒束肺證:風寒襲肺衛,束肺氣,不宣郁,氣逆則咳,故咳清、稀、白;"經典上說,"五臟六腑皆使人咳嗽。“肺近於外,又近於皮毛,而皮毛喜邪,故獨肺易咳”(《備千金》)。《醫方咳嗽方》中也說:“苔為肺之合,苔受寒,先從其合傷肺氣,故為咳嗽。”肺開始懂鼻,肺失宣,上竅不利,所以鼻塞,鼻清,聲重。“風敏者鼻塞重,寒傷者苦不堪言,怕冷……”(《直》)風寒縛於肌表,難抑未央,故對寒深惡痛絕;邪氣鬥正交,所以發熱;穴位堵住了,就不會出汗;風寒侵襲,肌表經絡氣血不暢,所以頭身疼痛;張景嶽說:“患風寒者,無汗多咳,以陰邪閉皮毛。”《趙麗·鶴壁》也說:“感冒之病,因外邪而生,邪輕而淺於皮毛,始於感冒。皮毛是肺和鼻子的結合。故可見鼻塞之重,知其邪在外;若咳嗽有痰,氣喘,邪也在內。薄白苔,脈緊,為風寒束之象。

寒邪犯肺證:寒邪犯肺,肺不降,邪阻肺系,氣道不利,肺氣上沖,咳喘;寒冷傷害楊琪,所以它不能溫水和飲料,這影響了肺的水和體液的分布。因此,當水和飲料停止積聚成痰時,咳出的痰質就稀而白。所以張景嶽說,“肺主皮毛,居上焦,所以邪氣犯上焦,氣絕。”寒邪傷陽,陰寒凝滯,故肢冷冷;陽虛不利於氣血運行,氣血不傲舌,故舌質淡白有苔;寒凝脈,故脈緩。

就臨床癥狀而言,雖然兩者都有咳嗽,但寒邪犯肺之證常伴有劇烈咳嗽,還會出現喘息、胸悶等肺阻證,為寒邪抑制肺氣所致。風寒束肺證壹般沒有呼吸困難的癥狀。兩者都有惡寒證,但風寒證局限於肺,因為病變只在肺與衛之間,也有表證,都是衛陽邪滯所致,所以惡寒發熱常見;寒邪犯肺沒有表證,因為病變完全在肺。因為寒傷陽陰過盛,所以寒肢冷而不發熱,其感冒癥狀較重。

風寒束肺證、寒邪犯肺證除肺系統癥狀外,還有表證:發熱、惡寒、鼻塞、無汗、頭身疼痛、苔薄白、脈緊;後者也有內寒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緩。總之,寒邪犯肺證的臨床表現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肺痹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壹種是裏寒證。風寒束肺證的臨床表現也可分為兩個方面:壹是外邪侵襲的肺未能宣降;第壹,風寒表證。

就風寒證和寒邪犯肺的病機而言,風寒證的病機為:風寒襲表,衛表不和,邪傷肺,肺降不能宣,脾不能清,肺氣上沖。如果表寒入裏,就容易形成寒邪侵肺,或者表證不清,就轉化為裏熱,形成熱邪阻肺,或者肺分布不均。或者被稱為睡覺,感冒誘發哮喘。寒邪犯肺證的病機為:寒邪阻滯肺系統,氣道不暢,肺失宣降,肺氣升降;寒傷陽,內寒太強。如果感冒傷胃,會引起嘔吐、厭食、飽脹。如果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引起痹證或痙證,甚至寒邪直上中脘,形成寒厥證。

就病史和病程而言,就風寒證和寒邪犯肺證而言,前者是由於風寒之邪,其病起於表,起病緩慢,病情較輕,病程較短;因為寒邪,後壹種病起病更急,多為急性發作,病程較長。就病因而言,前者風寒並重,後者只有寒。前者為表寒證,後者為裏寒證。

對於風寒束肺證,宜用蘇星散(溫病藥)祛風散寒、宣肺止咳。對於寒邪犯肺證,宜用蓋華散(和劑局方)溫肺散寒、止咳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