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佛教養生思想

佛教養生思想

回歸自然是佛教養生思想的精髓。讓我給妳介紹壹下佛教的養生思想。希望對妳有用!

佛教健康觀

佛教養生是以智慧為基礎,然後直接應用於生命本質的回歸,生命極樂的體現。所以佛教自始至終都滲透著對生命的熱愛。釋迦牟尼佛為了擺脫身心的疾病和痛苦,擺脫生死無常的局限,擺脫自我意識支配的煩惱,以自己深刻理解的宇宙生命真理為基礎,畢生致力於開悟大業,使弟子超越煩惱,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在煩惱的根除,業障的凈化,身體的調節,行為的規範,思想的修煉,心的智慧,平等的光明,利益世界的慈悲心等方面,都賦予了所有人生命的真諦。

眾生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於無知和執著。所以,佛教徒的養生保健,關鍵在於開啟智慧,悟得真理,打破自我執著,改變僵化的法理,讓每個人從根本上展現人性中貞潔細膩的美德,開發潛能,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佛教的戒律、決心和智慧是養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生活的戒律是普通人符合德性的道德規範;冥想是身心平衡與寧靜的修煉;智慧是覺醒真理、掌握因果規律、觀察人生實踐的基礎。另外,齋戒可以慈悲;節食可以通過排臟來清臟腑;念佛使人印刻佛性;持咒是為了凈化身、口、心;禮佛能讓我緩腰;經絡能散血氣;贊美可以打開妳的思維;六度可以順應規律,消除六害;四照可與眾生同樂,等等方便中國的東西。

論佛教養生的重要性。只有空話才精彩。“粗心的時候心裏什麽都沒有。”妳知道壹切法的本源是空的,本性是清凈空的,身心是空的,生死壹如既往的空。空不是沒有消極意義的空,而是積極光明的精神。空是大智慧,空是金剛和王寶鑒,空是融萬物的大寶,空是無盡的自然。因為空,所以不動;因為空虛,苦樂不算;因為空虛,不義的親人都是平等的;因為空,所以時空清晰;因為空,身心自在。

所以空是最高的人生修養,佛是空之王,廟是空之門。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能對應到空,那麽“日日新,月月新”,那麽“日日好”,“日日成佛,日日成佛”。人生的樂趣,人生的價值,都蘊含在空靈與奇妙之中。

如果我們現代人註重生命價值,想以養生為德,享受人間,那麽就要改掉貪財、縱欲、作惡、心機的惡習;放下妳的麻將,放下妳摸彩票的手,放下妳的酒和煙。當壹個人為了養生而離開爭鬥和委屈、自私和過分的要求、盲目和堅持,那麽他就能對天空和海洋、大地和萬物、善和美德友好。當親密的心安定下來,就和光壹樣,超脫於身心。有了無喜無怒的修養,恰好在日出日落時為大眾點亮壹盞心燈,在繁華的夜空中熠熠生輝。

佛教茶道養生思想

?什麽都沒有?歷代禪僧經常寫的詞,也是墨寶經常掛在茶室裏的。?什麽都沒有?從趙州和尚變成禪語?什麽都沒有?單詞大小寫。從前有個和尚問趙州的壹個和尚:門前的狗有佛性嗎?和尚心想,佛經上寫著。眾生皆有佛性?那麽狗天生就有佛性,主人的回答壹定是肯定的?什麽事?。但是趙州的和尚回答,是嗎?什麽都沒有?!昭周和尚是道士高僧,他不能不明白?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他為什麽堅持要回答呢?什麽都沒有?然後呢。這是這個禪宗案件的關鍵。按理說,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狗也是其中之壹,當然狗也有佛性。妳能看到趙州的和尚說的話嗎?什麽都沒有?不是世人所說的?什麽都沒有?,而是超越世俗的思想?什麽事?、?什麽都沒有?這是佛教世界觀的反映。

說說?什麽都沒有?不能不提五祖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仁在即將傳授衣缽之前,召集所有弟子,讓他們寫下自己對佛教的理解,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他。弘仁的主要弟子沈繡是壹位有學問的和尚。他寫道:

我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經常擦拭,不要制造灰塵。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認為這首詩的美是美的,但他還沒有體會到佛教的真諦。當時有壹個叫慧能的小和尚在廟裏燒水,他還作了壹首詩:

菩提樹無樹,明鏡臺非臺。

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灰塵。

五祖五祖弘忍大滿禪師認為慧能覺悟了,於是當晚就把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碗傳給了慧能,慧能後來成了禪宗六祖。慧能的悟性在於他對佛教三法印的理解,懂嗎?壹切行無常,壹切法無我,涅槃無聲?真相。只有認清世界?什麽都沒有嗎?為了更好地了解對方?壹望無際中無所藏,有花有月有梯田。?茶界普遍認為只有悟道?什麽都沒有?為了創造?禪茶壹味?真實狀態。?什麽都沒有?它是茶道藝術創作的源泉。

直心就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館當成修心悟道的地方。?直心是道場?這個禪宗典故出自《維摩詰經》?菩薩第四”。根據這本書,有壹天,男孩嚴光決定離開喧鬧的城市,以便找到壹個安靜的地方適合練習。當他準備離開這個城市時,他碰巧遇到了壹個維摩詰的俗人。嚴光小夥子問維摩詰居士:

?妳是哪裏人?

?我是道場的。?

?道場在哪裏?

?直心就是道場。?

聽到Vimo lay說:?直心是道場?,光顏少年恍然大悟。自從?直心是道場?那為什麽要離開這個喧囂的城市去四處尋找壹個安靜的地方修身養性呢?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是理想世界,求道、求證、悟道要像維摩詰壹樣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解脫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維摩詰說的?直心是道場?是茶人最愛的座右銘。

佛教的因果思想

從生物學上來說,壹個生命從幾百億個胚胎中脫穎而出是不容易的,這本身就是壹個奇跡。作為高級人類,從受孕到十月出生,從牙牙學語到小學中學大學,從工作到成家立業的過程更加復雜漫長,期間充滿變數。從古至今,人類壹直在執著地探索這些變量背後的主導力量和運行規律。或敬神,或拜鬼神,或表演周易,或占星,或看星座,或看人生,等等。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無因無果的基礎上,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命運。只有佛教是有根據的?法律從何而來?宇宙普遍規律闡明了影響眾生命運的道德因果規律,具有相當的可操作性。

佛教養生之道最大的特點之壹就是貫穿了三代因果的觀念。基於這種觀念,佛教要求信徒?不作惡,行善,凈化自己?直到妳解脫生死,成就佛果。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自然界的壹切都有明確的因果。人傻美醜長壽窮是偶然嗎?決定這些因果差異的,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其他任何外部神秘力量。其實就是我們的思想、語言、行為所形成的業力的作用。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受到道德法則的制約,人必須對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負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認為,因果報應對第三代是通用的:這輩子報了這輩子作業的人叫什麽?現在就接受?;來生這輩子作業報的那些叫什麽?放輕松?;這輩子不收作業,下輩子收的,叫做多生孩子以後收。接受嗎?。所以大藏經上說:?劫百劫,作品不死,業障會遇,後果自負。?

中國最早的名著在哪裏?洪範提出了幸福生活的五個標準,即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和善終。儒家認為?有好的家,必有余慶;如果妳積累了壹個壞房子,就會有更多的災難。?只有長期行善,修心養性,才有可能?五福臨門?。這與佛教的因果思想有相通之處,當然佛教的因果思想要深刻和廣泛得多。佛教認為殺人犯的壽命短,小偷的財富短,奸夫的妻子不忠。另壹方面,如果妳釋放並保護學生,妳將不得不報告妳的長壽。比如前世或者上輩子愛虐待動物的人,這輩子有病;前世或者前世嗜血的人,今生會得到短暫的苦果;前世或上輩子小氣的人,這輩子會窮;前世或前世高傲的人,今生卑微;前世或者上輩子激動憤怒的人,這輩子就是醜八怪。

佛教中有壹個廣為人知的拯救螞蟻延年益壽的案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壹個和尚曾求證道,得了六道神功,預言他身邊的小沙彌七天後就會死去。於是命令沙彌回家探望母親,並說,八天後再來。?小沙彌回家,八天後回到師父身邊。和尚覺得很奇怪,就進入冥想觀察原因。原來,在回家的路上,米沙看到蟻巢浸在水中,成千上萬只被困在水中的螞蟻將被淹死。沙米頓動了惻隱之心,馬上脫下袈裟擋住水流,用竹子做橋救渡,就這樣救了上千只溺水的螞蟻。由於這個優點,米沙由短命變成了長壽。後來活到80歲,認證為羅漢果,將六大司永遠留在了因果報應的車輪裏。

這個案例說明,想要健康長壽,不完全是吃的多好,保養的多好,鍛煉的多好。根本之道是要有壹顆平和善良的心,能夠廣泛行善。古代很多高僧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衣食住行按戒律都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而且大多比過得好的皇帝和官員還長壽,值得世人深思。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提高,人類的整體壽命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由於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社會競爭激烈、物欲橫流、道德失範,以及核戰爭、恐怖主義的威脅,出現了艾滋病、癌癥等許多罕見疾病,人們高度緊張、亞健康、精神疾病日益增多。二戰以來,死亡人數僅次於各種交通事故。這壹切都超出了普通的養生之道。說明佛教的因果思想和養生之道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

所以廣義的養生之道要結合佛教的修行。換句話說,養生要以心性的修養和道德的提升為基礎,盡力去把握和修正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使之符合因果規律。基於這種認識,廣大佛教徒應發揚大乘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積極從事布施、放生、關愛學生、植樹、架橋鋪路、賑災、義診等慈善公益事業。,並在莊嚴疆域、其樂融融的過程中成就自己的智慧。我覺得,在這個基礎上,健康?是積極的,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當然,因緣很復雜,非聖人無法理解。尤其是現代社會,近百年的變化比過去幾千年甚至幾萬年都要多。不要把佛教的因果觀念簡單化、庸俗化,生搬硬套,會招致嘲笑或懷疑。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果律的精神實質,使之與養生之道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