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的起點在哪裏(圖1)?鄂畢河上遊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奈曼古陸,創建窩闊臺汗國;伏爾加河河段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創建了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和敘利亞建立了伊利汗國,被稱為世界四大汗國。
成吉思汗西征的路線有三條,分別是:第壹次蒙古西征,14年至19年成吉思汗軍隊在元太祖與花拉墨子國的壹場戰爭(1219-1224)。蒙古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元太宗七至十五年(1235-1242),窩闊臺汗派巴鬥等國王率軍將伏爾加河吸引到西域各國。蒙古第三次西征(徐烈武西征),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期(1252-1260),蒙古可汗派其弟徐烈武率領65438+百萬大軍進攻波斯。
蒙古西征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采取了由近及遠,以蒙古大漠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的策略。戰術上註意學習各族軍事技術,使用回族工匠制作投石機,增強了戰略優勢。我們西征的時候,集中了優勢兵力。比如八鬥西征的時候,都是長子。窩闊臺覺得“長子出征,人多勢大”。蒙古騎兵驍勇善戰,適合長途作戰,戰鬥力非常強。
但是封建社會的歐亞各國是分別解體的。比如俄國當時就被解體成很多小公國,互相爭鬥,無法與外界統壹。花剌子模雖是強國,但卻分散兵力消極守城,無法集中兵力迎敵。所以在蒙古軍隊的攻擊下,相繼死亡。
成吉思汗為什麽沒有征服印度?印度有很多大象,大象不僅可以用於勞動,還可以被組織成部隊幫助戰爭。印度人對大象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他們稱之為“哈迪”。在印度人眼中,這樣的動物是能量、智慧和善良的代表。經過訓練,大象很容易成為人們的好朋友。在戰場上,大象通常憑借身高、體積和力量奪取戰場的主導權。
強大的大象可以達到數米,這使得它背上的塔可以驕傲地為敵人射箭、投槍。在眾多動物中,大象的力量極其強大,是可以訓練的。如果大象在戰場上排好隊,就無敵了。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事實力就已經依靠戰象,現在在當時出土的錢幣上也有戰象的樣本。據記載,孔雀王朝還用500頭大象協助伊朗王朝和亞歷山大大帝,幫助他們打敗馬其頓王朝。
戰象和戰馬的配合更是無可挑剔。就像馬並肩作戰壹樣,戰馬可以通過護送大象來打頭陣。隨著馬的沖鋒,大象可以殺戮和踐踏。根據印度文獻記載,當時印度軍隊有四種。象兵是旗手,其次是騎兵、戰車兵和步兵。可見印度已經把象兵放在了必勝的位置。如果兩軍交戰,蒙古騎兵很可能遭遇象戰,他們難以應付,成吉思汗的後代也會嘗到印度象兵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