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文化經典在現代文化建設中的意義是什麽?

中國文化經典在現代文化建設中的意義是什麽?

中國文化典籍是中國古代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壹方面,它滋養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另壹方面,它也對中外文化交流產生了重要影響。從17年到18年,西方傳教士向歐洲介紹了壹些中國文化典籍,在歐洲引發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熱”。壹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狄德羅、盧梭、霍爾巴赫和孟德斯鳩,都受益於中國的文化和思想。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今天,中國文化經典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

中國的文化經典首先表現出強烈的現實性。在《論語·魯茲》中,孔子提醒他的學生,學習經典是為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應用。他指出:“背詩三百首,以政教之不達標;使其全方位,但不排他(排他:指擔任使節時隨機回答);雖然很多,妳覺得呢?”魏晉南北朝的顏之推也說:“君子在天下,妳的能力有益於他的耳朵,他不願說空話。”也表明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清代思想家顧更大力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主張“保天下者,當謙而有責。”可以說,積極入世,求真務實,是中國文化經典的根基,是中國文化經典的鑰匙,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正是從這壹現實出發,民本思想成為貫穿中國文化經典的壹條紅線。從《論語》到《孟子》,說“民為貴,國為次,君為輕”,再到《伊名等待采訪》對君主的批判,體現了鮮明的民本命題,有助於我們今天理解“愛人為民”中國的文化經典也表現出明顯的包容。孔子說,“禮以和為貴”(《論語·學》),中庸也說,“和也者,能成天下之道。”這個“和”包含了和諧、善良、合作等諸多含義。在古代,人們認為只有和諧統壹的思想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

在和諧精神下,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社會關系。易經有“天下大同,殊途同歸”的命題,這壹思想也符合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元開放趨勢。換句話說,中國文化經典中對“和”的推崇,可以成為推動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諧局面形成的思想資源。

中國的文化經典也表現出對自然的親和力,這在今天也有很大的思想價值。眾所周知,中國正在從壹個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國大步邁進。在這個過程中,環境破壞相當嚴重,資源短缺與需求擴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這實際上是壹個世界性的問題。面對這壹艱巨的挑戰,中國文化經典也能給我們以豐富的啟示。因為中國古代壹直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認為人是自然和諧整體的壹部分,主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所以孟子指出“不能以木及木隨時”。事實上,自夏商周以來,朝廷就頒布了保護森林、水道、植物、鳥類、動物和魚類的法律法規,這在世界上是比較早的,它體現了中國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中國的文化經典中還有其他壹些有價值的思想,如提倡道德修養、尊重科學規律、探索藝術審美等。因此,它是壹個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

當前國際社會矛盾重重,某壹個國家、某壹種文化不可能獨立克服任何世界性危機。只有通過所有國家和文化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創造壹個人類和平共處的美好未來。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背景下,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實現創造性轉化以適應現實需要,也是當前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今天的中學生可以說是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只有學習中國文化典籍,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