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歷史悠久。“小說”壹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的外國文章中。中國小說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和古代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傳》等書籍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從來不是雅,根本不是文學體裁。魏晉以後,《聊齋誌異》、《人物誌》等壹大批風格獨特的小說,產生了中國早期小說中壹個相對繁榮的時期。比如幹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代表作。但此時的小說,因為是“誌”,也就是收集記錄的,不是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和歷史歸為壹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成為文學創作是在唐代以後。到了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更加活躍,根據傳說創作的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傳奇小說在宋代衰落,隨之而來的是評書的興起。經過文人的加工,故事書就變成了故事書小說和言情小說。張輝的小說出現在明代。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有文人模仿“故事書”制度寫的“戲仿書”。馮夢龍編的《三言》中,很多作品都屬於戲仿小說。這樣發展下去之後,就會有文人的獨立創作。這壹時期出現的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壹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清代《紅樓夢》發揚了這壹傳統,使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高潮。
古今小說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在欣賞古代小說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鑒賞古代小說的人物、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源於人民,是人民思想、願望和生活現實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強調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現人物的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壹方面有善惡對錯,另壹方面好人也有缺點,壞人也有長處;古代小說從“評書”發展到章回小說,在結構上形成格局,往往回歸壹對;古代小說的語言可分為文言和白話文,即古代白話文,不同程度地區別於現當代小說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