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別名肉蓯蓉,大雲,查幹高要(蒙古族),為列當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主產於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省。用全草入藥。肉蓯蓉含水分約19%,灰分7.67%,醇溶性浸出物15.68%,水溶性浸出物40.7%。含有甘露醇、糖、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等。肉蓯蓉的水和醇浸提液已在狗、貓、兔等麻醉動物中試驗,證明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分別用蒸餾水、乙醇、無水乙醇、乙醚和氯仿提取,促進小鼠唾液分泌和呼吸麻痹。甜鹹溫。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強筋骨的作用。治療陽痿、腰膝冷痛、不孕不育、腸燥便秘。
壹.形態特征
莖下部肉質,圓柱形或略扁,高40-160 cm,下部較粗,向上漸細。葉有鱗,黃白色,下部葉緊,寬,短而厚,向上逐漸稀疏,窄而薄,葉三角形,披針形或狹披針形,無柄。穗狀花序厚,頂生,圓柱形,長15-50厘米,兩性,花下有1個苞片,與葉相同,但毛被向上逐漸減少,有2個苞片,與花萼基部結合,呈條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萼鐘形,長10-15毫米,頂端5裂,近圓形裂片,被毛稀疏;花冠筒呈鐘形,長3-4厘米,向內彎曲。在離軸方向的管的內表面上有兩個縱向的亮黃色凸起。先端5裂,裂片平展,近圓形。花冠筒黃白色,裂片顏色常多變,邊緣黃白色、淡紫色或淡紫色,幹燥時常變成黃褐色。雄蕊4,2強,著生於花冠筒1/4的下部,基部具皺的長柔毛花絲,花藥箭頭狀;子房橢圓形。蒴果卵圓形,成熟時兩裂爿,棕色,果實含數百粒種子。種子呈卵圓形或球形,末端尖銳,暗褐色,有光澤,大小約為1—1.2毫米× 0.7—1毫米..顯微鏡下,它呈網狀或蜂窩狀(圖16—15)。
圖16—15肉蓯蓉形態圖。
1.全草2。花冠部分顯示雄蕊和子房3。苞片4。雄蕊。
第二,生物學特性
肉蓯蓉是壹種寄生植物,其寄主為梭梭和白梭梭。通常生長在沙漠環境中,這裏沙塵暴強,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幹旱少雨,蒸發量大,日照時數多,占全年總時數的35-40%。在這種氣候環境下,大多數植物不適合生存,但有利於梭梭和肉蓯蓉的生長。
土壤為中細砂,中性或堿性,含鹽量高。土壤中的水溶性鹽鉀、鈉、鈣、鎂、矽含量高,氮、磷、有機質含量低。人工栽培肉蓯蓉和梭梭需要補充養分。
肉蓯蓉4-5月出土,5-6月開花,6月中旬至7月上旬種子成熟。物候與產地的環境和氣候有關。成熟的蒴果裂開,種子散落在沙漠中。種子在自然條件下貯藏三年仍有活力,在冰箱低溫幹燥條件下壽命較長,但在25℃濕沙中貯藏活力會下降。肉蓯蓉種子在自然條件下壽命較長,與其寄生和遺傳有關。因為它生長在幹旱的沙漠中,是壹種寄生植物,所以它從壹粒種子長成肉蓯蓉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1。需要吹沙或人工將種子埋在適當深度的沙中。2.它需要壹定的土壤水分,沙漠中15-20 cm以下只有少量的水。3.寄主梭梭新生的毛細根尖剛好延伸到肉蓯蓉種子的臍部,釋放出某種化學激活劑,刺激種子胚的細胞分裂,發生寄生關系,迅速發育成肉蓯蓉。散落在沙漠中的野生肉蓯蓉種子不容易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為適應自然環境,種子壽命長,種子多,小而輕(千粒重0.086-0.091g),易被風吹動,種皮有果膠,能保持種仁的含水量,適應幹旱環境,吸水性強,能誘導寄主毛細根向種子延伸,形成寄生關系。
肉蓯蓉與宿主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同位素Ca45示蹤與其礦質營養元素進行交流。肉蓯蓉含有與寄主相同的礦物質元素,包括矽、鎂、錳、鉛、錫、鎳、鐵、鋁、鉬、銅、鉍、鋅、鈦、銀、鋯、鋇、鎵、鈣、鉻、鋰、鈉、鉀、釩、鈷。其他營養成分見表16—15。
表16—15肉蓯蓉及其寄主的營養成分。
肉蓯蓉與寄主根相連的基部膨大肥厚,梭梭根的維管束延伸至肉蓯蓉基部運輸養分。肉蓯蓉含水量80%以上,寄主根含水量15-20%。肉蓯蓉細胞的滲透壓低於宿主,宿主的光合產物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肉蓯蓉體內。就像肉蓯蓉的倉庫壹樣,肉蓯蓉是在宿主提供的營養物質的基礎上生長發育的
第三,栽培技術
土地選擇和土地準備
應選擇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區,日照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在較冷的地區,其他植物不易生長,適合梭梭生長。天然梭梭林集中的荒漠地區,要圍欄封育,防止牛、羊、駱駝啃食,澆水施肥,保護和加強寄主。還可以培育人工梭梭林,秋後收獲梭梭種子,春季做畦播育苗。播種後1-3天出苗,1-2年後播種,行距約1-1.5m,播種2-3年後生長旺盛,可接種肉蓯蓉。梭梭也可以直播。註意保護幼苗不受風吹雨淋,或春季在苗床剪下20厘米長的健壯枝條,但插條生根成活率低,費工。
(2)育種方法
用種子繁殖。在野生梭梭東面或東南方向挖苗床,距離寄主約50-80厘米。苗床大小不壹,長1-2m,寬1m或深50-80 cm,或在寄主密集的地方。在許多寄主周圍挖壹條大苗床溝,在苗床上播種,施駱駝糞、牛糞等。來掩蓋它們。人工梭梭林生長整齊,成排,可在植株兩側開溝做苗床。播種後,保持苗床濕潤,並誘導寄主根在苗床上伸展。春季或秋季播種,第二年部分苗床寄生肉蓯蓉,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果。
(3)現場管理
在沙漠裏,風很大,寄主的根經常被風吹得裸露在外。要註意培土或用樹枝將寄主根圍起來防風,苗床要經常澆水,保持水分,除掉其他植物。5月肉蓯蓉開花時,應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滋生蒼蠅
肉蓯蓉出土的花期,幼蟲為害嫩莖,鉆洞,啃食地下莖基部,影響植株生長和藥材質量。可用800倍的90%敵百蟲溶液或1000倍的40%樂果EC溶液噴灑或澆灌根部。
2.梭梭白粉病
〔Leveillula saxaouli(索羅克。)戈洛夫,福馬鹵代木(Jacz)戈洛夫。〕
它發生在7月和8月,在嫩枝上形成白色粉末層。用B0-10生物制劑300倍液或25%三唑酮4000倍液防治。
3.梭梭根腐病
(尖孢鐮刀菌。)
多發生在苗期,易因土壤板結、通風不良而發病。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種植,並加強松土;發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4 .沙鼠
吃梭梭的枝、根,用磷化鋅或大隆餌在洞外誘殺。
其他的分別是危害肉蓯蓉果實和種子的薊馬,危害寄主嫩枝的夜蛾幼蟲。
第四,收獲和加工
4月至5月上旬,新出土的肉蓯蓉品質較好,重要的是大量采集,少量保存。秋季有少量肉蓯蓉出土,但數量較少,應該以春季為主。過時開花,空心柴火,不適合入藥。將采挖出來的肉蓯蓉的花序或頭部去掉,以免消耗基部的營養物質,放在幹凈的沙灘上或屋頂上晾幹。壹個多月後由黃變棕,又甜又大。也可以切成塊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