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如何在《儒林外史》中寫壹篇唐峰故事的摘要?

如何在《儒林外史》中寫壹篇唐峰故事的摘要?

這本書主要是由壹群相信“學而優則仕”的學生寫的。他們把讀書視為敲門磚。為了金錢和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學習,可以從黑發學到白發,只為博取功名。還有壹些貪官為了掠奪人民的肥肉,不惜犧牲人民,還大談“三年清知府,十萬花銀子”等等。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的壹部長篇小說。寫於乾隆十四年(1749)或者更早壹點,作為手稿流傳下來,最早刻於嘉慶八年(1803)。《儒林外史》代表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開創了用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先河。《儒林外史》手稿發布後,有壹部手稿流傳下來,受到後人的高度贊揚。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曾祖父和曾祖父是兩代“多才多藝之官”(程錦芳《文木先生傳》),* * *有六個進士,其中二等獎壹個,花探壹個。而他的父親吳,是康熙年間的貢品。

吳康熙六十壹年(1722),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因為不善於經營生計,他過著浪子般的生活。雍正七年(1729),他參加科舉考試時,被斥為“異文”,受到侮辱。後來,他憤然離開家鄉,靠賣文章和幫朋友維持生計。

這樣的親身經歷讓他對走八股和開科舉的利弊感受特別深。

寫作特點

《儒林外史》中人物的塑造主要運用了紀實、剪輯、濃縮、綜合介紹、變形、理想化等方法,並呈現出整體性的特點。吳以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型,運用這六種創作方法,塑造了屠勉、著名學者杜、真正的儒者俞懿德等光輝的藝術形象。

然而,在吳將生活人物選入作品,將生活原型塑造成藝術形象的過程中,出現了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他在塑造俞懿德、莊紹光這樣的理想人物形象時,表現出壹種不重視才德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