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讀黃帝內經:略論陰陽現象(第五章)11-陰病陽病療法

讀黃帝內經:略論陰陽現象(第五章)11-陰病陽病療法

(原文)

善於診斷的人,看色看脈,不要先陰陽。判斷濁,而知其部,視呼吸,聽聲音,而知其苦,觀稱規,而知其病主,依大小,觀盛衰,而知其病。治療無過失,診斷無損失。

所以說,病初起,只能被刺,只能延緩其盛。所以,因輕而揚,因重而減,因衰而凸顯。若形不足,則以氣溫之;精氣不足,就讓它有味道。最高,所以越多;在其下,引而竭之;中間飽的,裏面會瀉;有邪氣,漬以為汗;它在皮膚裏,出汗;傲慢的人會照著報刊接受;其實就是散了,拉稀了。判陰陽,以陽病治陰,以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守其故裏。血實要定,氣虛要畫。

(解讀)

“良醫看色脈,不先陰陽。”善於治療疼痛的人,首先要根據患者的面色、脈象來區分疾病是屬陰還是屬陽。

“看濁,知部位,看呼吸,聽聲音,知苦,觀規律,知病主。”察舌苔,以知病位,見病人呼吸,聽其聲音,以知身痛,見稱尺(重,古重,沈象;天平,壹種古老的秤,有平衡的形象;規則,圓形的物體,有圓形的圖像;矩,壹個正方形的物體,有壹個和平的形象。稱規則用來替代四時的四種脈象),這樣就知道病生在哪壹個臟腑了。

“依大小,起伏順澀,知其病。治療沒有錯,但診斷也沒有錯。”考察皮膚的光滑度,口腔的起伏度,從而知道發病的部位。這樣在治療上就不能有失誤,因為之前的診斷沒有失誤。

“所以說,從病初起,只能刺之,其盛只能延之。”因此,當疾病開始時,可以通過針刺來治愈。如果致病因素較強,就要等致病因素消退後再進行治療。

“所以,因輕而揚,因重而減,因衰而凸顯。若形不足,則以氣溫之;精氣不足,使之有味道。”因此,當病情較輕時,宜用發散清法治療,嚴重時,宜用減法治療,當病情即將恢復時,應加強治療,防止復發。如果身體虛弱,就要盡量溫補其氣;如果精氣不足,就要用濃稠的滋補品來補充。

“最高,所以越多;在其下,引而竭之;中間飽的,裏面會瀉;有邪氣,漬以為汗;它在皮膚裏,出汗;傲慢的人會照著報刊接受;其實就是散了,拉稀了。”若邪氣在上,可用嘔吐;當邪氣在下時,可用疏通之法(用瀉利法將邪氣排出體外);若邪滿中胸腹脹滿,可用瀉之法;如果身體感覺有風邪,可以用辛涼發汗。治療外感風熱,以疏風清熱為主,又稱辛涼解表法。適用於風熱表證);如果體表皮膚感受到了風邪,可采用辛溫發汗法(發汗法之壹),以辛溫、發散功效的藥物為主方解表邪。也被稱為溫心解表。適用於外感風寒表證);如果病情太嚴重,要克制,使其收斂;辨證可以通過散或瀉來實現。

“溫習陰陽,不可剛柔並濟,以陽病治陰,以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守其故裏。血要定,氣虛要畫。”需要觀察疾病的陰陽來確定藥物的剛柔。楊燦之病治其陰,陰中之病能治其陽,辨氣血之別,使氣血不紊亂。血多者用瀉血法,氣虛者用升補法。

今天學習了陰病陽病的治療方法。在這裏,我想多講講衛氣和營血的辨證,即衛氣、營血、氣氣、營血。當邪熱侵入人體時,壹般是從衛分開始,當邪熱郁於衛分,則傳入氣分,氣分不解,導致正氣虛弱,津液虧損,邪熱侵入血液,耗血必然涉及血液。並且繼續學習,今天就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