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劍公式怎麽寫?

劍公式怎麽寫?

擊劍是用劍的技術。劍術是使用劍的技術。

在古代劍術中,擊、刺、戈、四種劍法被稱為“四女劍”。

1.“擊”——指用劍刃前端壹至三寸(稱三寸),短時間抖腕,如擊編鐘。可以上下點擊,類似現代的點劍,劍崩。可以斜著打也可以橫著打。其中,劍尖朝著小指方向打出“正面壹擊”,如頭下左打、手腕打等;劍尖碰到大拇指,就叫“反擊”,比如打耳朵,扣手腕。

2.“刺”——通過手臂的屈伸,用劍尖沿著劍身的方向取對方身體的任何部位。劍身的水平面為平刺,劍身的垂直面稱為豎刺。結合劍的方向、步法、姿勢,有刺入、刺出、獨立刺、跳刺、飛刺、開關刺、轉刺、連環刺。

3.“格”——阻擋、攔截的意思。用劍尖或刀刃前端去接對方攻擊的武器。現代常被稱為挑劍掛劍。左掛是直格,右掛是逆格。首選是天空。左挑是左格,右挑是右格或反格。

4.“洗”——“洗”是壹種古老的劍法,現在已經很少用了。包括平洗、斜洗、上洗和下洗。在現代劍術中,“洗”的方法已經被拉、拿、劃、切、劈、掃等方法所取代。

在太極劍劍法中,可以概括為十三勢,即:抽、提、擡、分、打、刺、擊、崩、攪、壓、劈、切、洗。這是太極劍的核心技術。

基礎劍法:縱觀現代劍法不同門派的劍法,根據本人多年學習劍法和業余劍法教學的經驗,將現代流行的各種劍法歸納為28種基礎劍法,整理成以下公式,供喜歡劍法的朋友參考。幾乎囊括了少林、武當、太極等大部分劍法技術。

劈、刺、點、崩、擊、提、挑;

砍、切、握、按、掛、切、舉:

拉、磨、按、雲、擦、框和掃:

拿、畫、擋、握、推、揉、扭。

現在簡要介紹每種用法:

1.剁——像用斧頭劈柴壹樣,用刀刃從上到下或斜向下劈開物體。劍身立起或橫起,擺動幅度大,速度快,發力點在劍刃前部或中部。劍身可與地面平行(旋柄)或劍尖可傾斜“切”(全柄)。比如“主劍”的“背劈”和“歇劈”;“A組劍”包括“擡膝劈劍”和“翻身向後猛沖”。

2.刺——與“四女劍法”中的刺相同。定位的時刻是“螺絲手柄”。比如“初級劍”的“弓箭刺”;“甲組劍”的“轉身弓步探刺”“左右擦劍提膝刺”;“六段劍”就是“變步刺劍”。

3.刀尖-用劍尖向下指向到達刀刃前端。其勢如蜻蜓,雞啄米。註意揮臂握劍自上而下,先沈臂再猛擡腕,發力短促而僵硬。最終決定和壹只蝸牛握劍。用法:點擊對方手腕。比如“初劍”“擡膝點劍”;“乙組劍”之“丁部掛點劍”

4.崩潰——崩潰成突然爆發。持劍人突然屈腕翻起,使劍;劍尖是自下而上,正面進攻就是壹個崩。有兩種:向前塌陷(指尖指向拇指)和反向塌陷(指尖指向小指)。用法:砸敵人手腕。比如《武當太極劍》的“弓步崩”;“甲組劍”的“跳劍”和“蕩劍”;“乙組劍”的“弓箭步防崩劍”

5.攻擊-平劍向左或向右攻擊,到達劍刃的前端。向右擊劍也叫平劍。比如“三十二太極劍”的“退壹步”。

6.擡起-從下到上,彎曲妳的手腕,擡起把手,尖端朝下。“甲組劍”由“提膝提劍”、“步步提劍”、“步步轉步提劍”組成。

7.挑——從虎口中把劍向上,伸直手臂使成壹條直線,用劍尖立起,右下如針挑刺,攻擊敵人手腕或手肘。重點放在劍的前面和中間。比如《初劍》裏的“弓步挑”。

8、斬——平劍,橫向右,高在頭肩之間,達刃。比如“壹級劍”“擡膝斬平”;《武當太極劍》“叉步平斬”;“B組劍”包括“斜上沖斬劍”和“躍過劍斬劍”。

9.切割-刀片向上或向下傾斜切割,到達刀片前面。上劍向上傾斜;下劍斜向下砍。比如《初劍》中的“舉膝斬之”;“六段劍”的“盤腿平衡截擊”

10.支撐——立劍,劍身自下而上水平運行。手掌向內,手腕與頭平,可穿刃中部,如“四十二式太極劍”的“定步陀劍”;“三十二式太極劍”中的“獨立品托”

11.按壓——刀片與地面平行,從上往下切。受力點在刀刃的中間或後面,所以要充分握劍。如《武當太極劍》。

65438+“六節劍”和“翻身掛劍”

13,切割——平劍,從對面的下側穿過胸部到同側的上側進行切割。手掌向上傾斜,劍尖略高於頭部。如《預備劍》中的“弓步斜切”

14.舉起-站立的劍,從後到前或從前到後舉起,到達劍刃的前面。按擊球方向可分為正面擊球、背面擊球、正面擊球和反面擊球四種方法。劍的柄用的多,發力於腰臂,達房前中刃。比如《初級劍》裏的“坐盤回擺”“回擺”;“武當太極劍”的特點是“跨步靠劍”、“走步靠劍”、“後仰靠劍”;“六段劍”包括“跳躍提膝提劍”和“滿月平衡提劍”。

15.萬——又名“腕花”。劍身環腕,分為“割腕花”和“舉腕花”。“切腕”是以握劍的手腕為軸心,使劍從前到下、後緊貼身體。可以在前面(前腕切)也可以在後面(後腕切)。“腕花”與前者相同,但軌跡相反,使劍從後向下向前畫壹個圓。可以叫妳前面的“前腕”,後面的“後腕”。其基本要求是“靈活”握劍,使劍身盡可能做貼身的豎圈運動。比如《武當花劍》中的“鸞與蛇共舞”、“金蛇狂舞”(三面花)。

“捧花”的變化:

“橫8字切腕”是右手握劍,快速做出“前腕切”和“後腕切”,劍尖軌跡橫寫折疊成“8”字形。用法:用劍前端的“上三鋒”攻擊敵人的手腕或其他部位。

“橫八字擺腕”是指右手握劍,先後快速“前腕”和“後腕”,劍尖軌跡折疊成橫八字。用法:用劍前端的“下三鋒”攻擊敵人的手腕或其他部位。

“捧花”動作的變體有“兩面花”、“三面花”、“雙手花”、“雙手花”、“雙手花”等。

16.穿——立劍,劍以貼近劍身的弧線向下運動,直抵劍尖,如《武當太極劍》的“走劍”;“A組劍”的“退後滲透”和“向前滲透”。

17.壓平劍,用手掌向上或向下壓劍,劍尖向前。比如武當太極劍的“歇息壓劍”(掌心向下);“初學劍”的“下臺”(掌心向上)。

18.雲——平劍,正面四周或頭頂上方有壹平圈為雲,如《武當小花劍》中的“雪花遮頂”;《甲組之劍》《借劍轉向雲劍》。

19.擦平劍,劍通過身前弧線從壹側向另壹側劃出壹條帶,高度與胸平,劍尖在對面前方,直抵刀刃,如“初級劍”的“弓步擦平”;《武當太極劍》“扣劍抹平”

20.架——立劍,掌心向外,自下而上右為架,劍過頭頂,劍刃橫直,穿刃。如武當太極劍的“獨立支架”。

21.掃——平劍,水平向左或向右擺動,擺動幅度大於90度,劍不太高但穿透刀刃,如《三十二式太極劍》中的“弓步掃”;“武當太極劍”的“提身架掃”;《團甲劍》“行雲劍轉身坐盤掃下”。右手握劍向上,向虎口方向掃劍,稱為“反掃劍”,如“甲組劍”的“止反掃劍”;“翻腰掃劍”的“六段劍”

22.帶平劍,由前向後退,受力點沿刃滑動,如“三十二式太極劍”的“左右平帶”、“隨劍而行”。

23.拔劍——立劍,由前向後抽,手臂伸屈,受力點沿劍刃滑動,如武當太極劍的“轉身抽背”。

24.停——立劍迎架向前向上,受力點在劍刃和背部。比如“三十二式太極劍”的“弓步擋劍”。

25.持——同“持劍”。平劍或立劍,雙手緊握在身前。比如“三十二式太極劍”就是“提膝持劍”;《武當太極劍》和《雲抱馬步》。

26.推動-刀片是垂直或水平的,從內向外推動,到達刀片的背面。比如“四十二式太極劍”“馬步推劍”。

27.搓——像舊劍術中的“銼”,劍身向前下傾,發力短促,像鋸子壹樣來回拉動。因為動作是防禦性的,壹般沒有“砍”那麽敏捷,所以在現代武術中用的不多。比如《三合壹劍》中的“轉身搓腕”。

28.扭——同“攪”,平劍,順時針或逆時針繞環做壹圈,到達刃前。執劍人以肩、肘、腕等關節為軸心,以劍身1/2為中心點,使劍身形成圓錐狀攪動趨勢。前扭劍是順時針,後扭劍是逆時針。如“42式太極劍”的“遞進絞劍”(順時針);《武當小花劍》的“烏龍擱淺柱”(逆時針);“六段劍”的“後扭劍”(逆時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