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元代名人

元代名人

1,鄭宇,元代徽州歙縣鄭村人。學者,忠臣。元末徽州是最著名的理學家,著有《石山先生文集》和《周易註》。曾隱居東南神山-富川山(主峰歇舟梢)招隱草堂十余年。

鄭宇(1298~1358),惠州歙縣鄭村人。第二年生於元成宗戴德,十八年死於惠宗鄭智,享年六十壹歲。年輕人對學習很敏感;長,有六經,春秋尤甚。教授在農村,學生很多。學者稱他為獅山先生,他在家鄉建了獅山書院。

曾隱居東南神山-富川山(主峰歇舟梢)招隱草堂十余年。午拜翰林候制,謹記大夫。我不能放棄我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寫作。當明朝士兵到達時,守軍會給他們下命令,鄭宇就上吊自殺了。玉有《石山文集》八卷,遺文五卷,以及《周易》編註、《春秋》等。,都是傳世的。

吳敏好學,而他的師傅又受業內影響,無法在業內生活,於是修建獅山書院來應對。文章的雕刻對俞、頡利、歐陽修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十四年,除翰林候制外,使者賜上述幣,浮海征之,不能辭。

十七年,明太祖到徽州時,守將請他利用徽州。余道:“我有姓麽?”!北崇自己,死。嘗作詩曰:“四海何時收其兵,亦從詩山整理舊書。學者稱石山先生,他收藏了石山的作品。同為縣官的程頤稱之為高級機構,他看得很清楚,所以卓然能夠為自己說話。

2.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撫州崇仁鳳崗仙口(今江西省樂安縣鰲溪鎮仙口村)人。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和教育家。

從小聰明好學,宋末在農村貢糧做實驗。宋死後,隱居故鄉,潛心寫作。學者們稱他為“曹璐先生”。從元年至大元(1308)被招為國子監丞,從定遠元年(1321)任翰林學士。太定元年(1324),宴上給官員講學,編英宗實錄。

它批準了老子,莊子,偉大的神秘經典,音樂法和八陣圖等。,並編纂了《說文解義》、《春秋》、《禮記》和郭璞的《葬書》。童淵元年(1333),病逝,享年85歲。他被追封為臨川郡公,並被封為“鄭文”。

吳城與許衡齊名,並稱“南北吳”。他壹生為儒學在元代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吳文正全集代代相傳。?他曾寫過《列子解》,現已失傳。

吳澄壹生研究經典,孜孜不倦。他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修訂五經,中年時期又拾起各種觀點,根據自己的想法判斷,然後用文章來描述。他努力發掘朱研究五經的“未完之意”,直到晚年才開始編撰《五經》。

《四庫全書》除《石磚衍》外,其余四部《易傳衍》、《蜀傳衍》、《禮記傳衍》、《春秋傳衍》、《易傳衍外》、《李逸易經傳》、《小本》、《道德註》均有記載。

黃宗羲在《宋元·曹璐研究》中評論說:“朱子學者甚多,而深入經學者甚少。曹璐的《五經》是功勛武功,人人皆可得,包括建陽(朱)和北溪(陳淳,朱的“高徒”之壹)。”

的確,吳澄整理修訂《五經》,整理經書的同時,也從義的方面疏解了其內容,深入探討了其微詞與義,並發明了張大朱Xi之說。

他擺脫了漢唐時期局限於文字訓詁的經學方法,完成了從漢唐訓詁到宋元義註的發展過程。毫無疑問,這的確是“朱子弟子望塵莫及”的經學成就。即使到了元代,雖然研究五經的人很多,但成就最顯著的還是吳澄。

3.劉隱(1249 —1293),榮成(今河北省徐水縣)人,元代著名哲學家、詩人。

劉的父親和祖先都是晉朝人,所以他把自己看作是元朝滅金滅南宋的遺民。他多次寫悼宋的文章,思想感情始終與袁、孟格格不入。至元十九年(1282),被召入朝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因母親病故辭職。

至元二十八年(1291),朝廷再次征召,劉因病拒絕。元三十年(1293),劉病逝,朝廷追授學士翰林、資政、尚寶軍,並追授“榮成郡公”、“文景”等職。

柳蔭是元代儒學的重要代表,是元初北方理學的集大成者,在宋明理學的轉折中起了重要作用。劉寅初以朱為祖,研究經學,但並未嚴格遵守朱的門戶。在天道觀方面,他把變化無窮的天道歸結為“齊琦”,主張自己要清靜,不與物相通,忘物忘我。

在學問方面,他主張先讀六經、語言、孟子,再依次讀史、哲。他主張讀書“必須先說明再解釋,再討論”。他的“古經與史不分”的理論,對章學誠“六經皆史”的觀點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4.許衡(1209五月八日-1281三月二十三日),本名,人稱“陸宅先生”。懷慶路,河內郡(今河南沁陽)人。金末元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許衡從小學習刻苦,好學。後來為了躲避戰亂,他經常往返於漯河和洛陽之間。他從姚樞那裏得到了宋二成和朱的著作,並與姚樞和竇默壹起講學。元憲宗四年(1254),許衡被忽必烈召去擔任京兆,賜國子監祭酒。

至元六年(1269),奉命與徐世龍制定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大學士紀賢為國子。他還掌管太史館,與郭守敬共同制作了《太史歷》。至元十七年(1280),因病回懷慶休養。

至元十八年(1281),許衡去世,享年73歲,被賜“鄭文”為榮祿大夫,司徒雷登,謚號。後來,他被“鄭文”給了鄭雪,壹個教師,壹個政府官員,和魏國公。清二年(1313),祭祀孔廟。著有《讀易私話》、《魯宅遺書》。

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的敬酒禮,主持教育工作,不遺余力地進行宣傳教育。許衡的宗旨是“以樂育人,以面授生”,所以他門下不僅有大量的漢族學生,也有很多蒙古族弟子。他的教的原則是“因覺而善,因悟而開”,即要有說服力,要含蓄。

至元八年(1271),許衡受元世祖之命,培養了壹批蒙古貴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中文的年輕人也成為了尊師重道、兢兢業業的傑出儒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成了大臣,成了壹代名臣”。許多弟子,如姚燧和盧野尚友,在他們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就。

5.鄭,號鐵克,元代開化縣李畈村人,儒生。

到了鐵木爾汗皇帝在位的時候,強大的元帝國衰落的跡象逐漸顯露出來:官員隊伍的迅速膨脹,腐敗現象的加劇,對貴族和皇室成員無節制的優厚賞賜,使政府失去了行政活力和財政平衡,很快就造成國庫枯竭。

為了支付這筆龐大的開支,苛捐雜稅不斷增加,給人民帶來了沈重的負擔。再加上大德六七年,各地災害接連發生,百姓苦不堪言,導致多次內亂。就在危機四伏,朝廷不知所措的時候,壹位儒者冒著生命危險,公布太平政策。

鄭,字居(或吳),號鐵克,自幼涉獵書史,作《文輔》千言。他是英雄,不回避權力。正巧鄭經南北推薦,進了光明宮,在京師常居20余年。宮中之事,撲朔迷離,我置生死於度外,直言不諱。

據史料記載,元朝時,按照朝廷的規定,北京的官員總數為2600人。但據1294卸載站統計,僅北京就有10000多名官員,各省更多。這些人大多拿著工資什麽都不幹。那時候各級政府效率很低。

有鑒於此,《太平政策》在大量篇幅中煞費苦心地描述冗官的危害。回顧忽必烈時代的行政效率,鄭說:根據1291頒布的“最高法院”的規定,壹般事務應在5日內完成,中等事務應在7日內完成。即使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必須在10天內處理。

但現在,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官員們也經常拖延半年,重要的事情甚至壹年都處理不好。對此,他壹針見血地指出:冗員要減少,合並。但是對於官員的去留問題,已經討論了半年,甚至到現在都沒有消息。

要知道,加壹個官就等於給百姓加了壹個害,省壹個崗就等於給百姓省了壹根煙。這個道理很清楚,事情好辦。該救的救了,該改的改了。我們可以馬上做出決定,所以沒有必要猶豫。

百度百科-鄭玉(元朝儒者,忠臣(新元史忠義傳二))

百度百科-吳澄(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

百度百科-劉茵(元代理)

百度百科-許衡

百度百科-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