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舉例說明道家思想在中國園林設計中的體現。

舉例說明道家思想在中國園林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園林是自然山水園林,其景觀藝術風格形成於魏晉南北朝道家隱逸思想盛行時期。因此,在儒、道、釋三家思想中,道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深遠。

道教思想的起源是復雜的,“可以說是融合了漢民族各種原始觀念而形成的宗教”(許地山《道教史》)。在道教發展史上,老子和老子(在唐玄宗時代,稱之為《道德經》)、莊子和莊子(在唐玄宗時代,稱之為《南國經》)是道家思想的典範,《老子》中的“道論”是其全部思想的基礎。“道”的中心意思是“無為”,即順其自然,即“管理人與自然,無非是增加”,“人、地、天、道、自然”(老子、道德經),即萬物自然。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活躍的時代。由於戰亂頻仍、政局動蕩、門閥制度的推行,乃至中央集權的瓦解和權威信仰的動搖,儒家經典逐漸瓦解,道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推崇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觀念,開始提倡隱居山林,希望過上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生活。因此,人們通過接近和欣賞自然來熱愛和模仿自然。於是,出現了山水詩和山水畫的藝術形式。這壹時期,人們“不專流浪,不偏中國;在蔔居的壹舉壹動之間,別忘了山水”(《洛陽伽藍》)。城東正始寺,引自江芝《亭山賦》),為了時時享受山林野趣,社會掀起了造園熱潮。在這種藝術氛圍中,中國園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園林的藝術格局。此時的山水園林從“單純模仿自然景觀再加以適當的總結提煉,但始終保持‘隨緣自然’的基調”轉變為以景觀作為園林的基本框架,將對景觀的欣賞上升到壹個審美的高度。可見,中國古典園林再現自然景觀的基本藝術原則得以初步確立,與魏晉時期道家隱逸思想的流行有很大關系。根據規模、數量和藝術成就,中國園林大致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但無論這四種園林的風格如何不同,大部分都屬於自然或人工景觀園林。正如明代造園大師季承在《園冶》中所提出的“雖是人造,卻是自然”,這是中國園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師法自然”在造園中的精妙體現。此外,中國園林中的許多藝術手法都與道家思想有著深厚的淵源。

老子說,“道常無為”(《老子》第三十七章)。無為是道家對人生的根本態度,要求人們遵從事物的自然狀態,順應萬物的本性和內在規律。“無為”的觀念體現在政治上,就是“無為而治”,漢初就有“以文治景”的歷史故事。“無為”的理念體現在造園上,造園手法有“宜亭、宜亭”、“高者欲坐臺,低者可開池”。“無為”觀念體現在生活態度上,導致文人隱居山林,淡泊和諧的人生觀。中國歷代都有文人參與造園,所以園林文化中有很多道家情懷。從風景園林的名稱來看,有“拙政園”、“網師園”,甚至有“濠浦室”寓意隱居皇家園林。從造園的要素看,船或舟的重復出現,壹個景觀要素等。,都在花園裏營造出壹種幽靜的氛圍。所以,中國園林雖然是人造的,但其哲學和美學內涵在於道家的無為。

老莊哲學的另壹個重要思想是平和安靜。老子多次強調“天下最柔,天下最強”,道家另壹重要人物王弼說“動始於靜”,認為靜是動的基礎。反觀中國園林,無論是平面布局、空間造型,還是疊山理水,都是以屈直為藍本,甚至人工氣息極強的建築也能達到“如飛如蠅”(《詩經·瀟雅·四幹)的效果。與道家的虛靜觀相對應,中國的園林文化重在靜,這在水景的營造上得到了最好的說明。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靜止的水面是園林布局的中心,從而形成壹種古樸、典雅、含蓄、深邃的園林氛圍;而西方正規園林以“動”水為美,講究水法的多樣,以噴湧、流水為主,形成生動活潑的園林環境。中國園林的這些構圖手法都印證了道家思想,其中私家園林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