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敘述簡明扼要,使讀者能夠抓住每壹節的核心思想,盡管同時發展不夠也是壹個缺點。
第壹章:德國文化的歷史基礎。
古典文化:古希臘精神激情、paideia(啟蒙)、理性力量和實踐(praxis);古羅馬的國家制度和法律。
基督教文化:天主教和新教。絕對性和普遍性的訴求根植於基督教信仰,即人類對世界事務負責;救贖歷史的概念,結合古典哲學(paideia in),表明歷史是受上帝控制的人的教育;個人(人)的思想拓寬了古希臘的人道主義,上帝面前人人價值平等。
日耳曼文化:自然中的上帝;民族命運的悲劇意識。
第二章:德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古典文化權威的繼承導致了文化的停滯,尤其是自然科學。
中世紀之所以是文化史研究的範例,是因為它的文化統壹性,嚴格規定了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關系(精神秩序與世俗秩序的統壹)。
查理曼:文化綱領是把帝國和教會統壹在同壹個歷史使命下。貝內迪克圖斯門派:將門派規則中的宗教精神轉化為世界形象。
薩克森皇帝:在鞏固帝國統壹,用神聖的方式解釋壹切的世界裏,沒有人感受到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的對立;騎士階層成為了時代的教育文化符號;世襲和家族匹配的結構體系是當時社會秩序的基礎。其背後的信念是,世界上有不同於上帝意誌的各種等級。等級的劃分對當時的人來說不算什麽,上帝面前還是人人平等的,因為(出於宗教意識)劃分要求每個人在自己的等級內完成各自的任務;歷史進程的特點,教皇作為宗教權力的掌握者,皇帝以上帝的名義作為世俗社會的管理者。
斯陶芬皇帝:中世紀王室政治文化的最高點。
經院哲學:知識幫助人進入信仰,信仰賦予人智慧。
騎士詩:騎士生活與女人、世界和上帝的三重關系:優雅的愛情,對已婚女性的傾慕。
羅馬藝術:
第三章:中世紀晚期
城市與市民文化:城市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中世紀後期,由於新職業的形成和流動商業貿易的興起,城市逐漸成為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經濟和精神文化;貨幣經濟開始取代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交換體系(漢薩同盟);社會問題中世紀的農村,農民受壓迫流入城市,城市受到火災和瘟疫的威脅(黑死病),歐洲出於對宗教想象的恐懼迫害猶太人,猶太人東移;雖然醫學不發達,但城裏已經有醫院了,都是信徒建的。動力來自人類的宗教責任和“愛鄰”的勸誡;在中世紀晚期,市民階層對社會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精神與宗教思想:總的來說,中世紀後期的文化不再向高層次推進,而是趨向於大眾化、普及化;在哲學領域,隨著市民階層的崛起,經濟、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引起關註,對個體和細節的認知成為人們關註的現實。出現了唯諾斯替主義,如鄧司考特斯,體現了壹種新的精神狀態,對抽象思維方式的挑戰,更加關註個體和具體,為現代自然科學、實驗方法和數學論證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中世紀晚期生活的各個領域仍然與宗教直接相關,人類生存的現實問題總是從宗教著手處理。因此,大眾虔誠的概念最受歡迎:外部崇拜變成了祈禱,市民階層與受難的耶穌和聖母瑪利亞之間的精神聯系,以及在教會的寬恕中死去的“ars moriendi”。
哥特式藝術:它不同於羅馬式藝術,給人壹種輕快的感覺。羅馬式以墻體為整體來承受拱頂(圓形拱頂)的重量,哥特式則采用十字肋拱頂(尖形拱頂),從而消除了沈重感;哥特式的室內空間有壹種平衡的壹致性,狹長的玻璃窗早就有了“輕體框架”的效果,突出了大廳的高度和墻面的輕盈,是壹種超越塵世的美感;以死亡之舞為主題的繪畫,中世紀晚期的典型作品,是所有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晚期哥特風格,全新的空間感,營造出以人為本的建築風格。
第四章: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
國家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