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賜姓。如據《馬湖郡誌》和《徐州郡誌》記載,今雷波縣楊土司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降土,賜姓“楊”。
2.取與彜族諧音的中國姓氏。在彜族的眾多姓氏中,有許多姓氏與漢族的數百個姓氏讀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彜族用諧音來取自己的漢姓。如火星,取中國姓氏馬;《木席》、《墨色》、《孟空》中的“木、墨、孟”,與中國姓氏“毛”讀音相近,故姓毛。
3.把彜姓翻譯成漢姓。彜族取的漢族姓氏,大部分是根據彜族姓氏翻譯過來的。比如屈比的姓就是“白”的意思,所以中國人的姓就是“白”。再如俄、主、義火、阿六等彜族姓氏,分別翻譯為熊、狐、柳、猴,故又取熊姓,有的取胡姓、劉姓、侯姓。
4,是老師取的學名。20世紀50年代,由於彜族人的名字很長,很難記住,漢族的老師也不會正確念出彜族學生的名字。為了便於記憶,漢族的老師給壹些彜族學生起了漢姓。
5.和我們村的漢族是壹個姓。1949新中國成立後,壹部分彜族人從原來居住的山上遷到與漢族人共同居住的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為了便於稱呼和記憶,省略了復雜的彜姓,與同村漢族同姓,如周圍漢族的劉姓。
涼山彜族的漢族姓氏雖然不符合彜族傳統的姓氏結構和姓名結構,但數量遠不如彜族姓氏。但對於現代涼山彜族人,尤其是生活在現代城市的人來說,中國姓氏逐漸成為使用頻率較高的名字。
擴展數據: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初,彜族先民的活動集中在滇池和杜瓊(今四川西昌東南)壹帶。這些地區居住著從事農業或遊牧的部落,如杜瓊、昆明、老金和雲南。根據彜族的歷史傳說,他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居住在“瓊之路”,然後他們南下到“伊諾”和“曲邑”(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的兩岸。
公元3世紀以後,彜族先民逐漸從雲南的安寧河谷、金沙江畔、滇池、哀牢山等地擴展到滇東北、滇南、黔西北、桂西北。彜族先民定居西南以來,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比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後裔,很多都變成了今天的彜族。
在貴州彜文古籍《西南支壹》中,有許多關於“普邊彜”的記載。同時,在古代彜族居住的地區,還有許多其他的彜語支部落。所以歷史上彜族的名字都很復雜。
公元937年,封建的“大理政權”取代了因奴隸和農民起義而崩潰的“南詔”。從此,雲南彜族地區開始走向封建。13世紀後,“大理”和“羅甸”相繼被元朝征服,在這些地區設置了路、州、縣和宣傳部。
元末,雲南許多彜族地區的封建地主經濟迅速發展,但在壹些地區,地主經濟和奴隸制殘余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明代彜區有浮官、地方官、地方官三種官職,極大地促進了彜區的經濟發展。
1840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廣大彜族人民也深受其害。鴉片在彜族地區猖獗。涼山的彜族奴隸主用鴉片換取了大量的槍、銀、炮,他們進壹步向周圍擴張勢力,掠奪各族人民為奴。
19年底,金平、元陽等地的彜族、哈尼族曾多次抵抗入侵中國邊境地區的法國侵略者。雲南南部的彜族和漢族人民多次反對法國侵略者修建滇越鐵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蒙自爆發了彜族楊子元領導的燒毀法國“海關”事件。
在辛亥革命和保家衛國運動中,許多彜族人參加了推翻帝制的鬥爭。1913至1916,涼山州冕寧、嶽勇地區爆發了壹場彜族人民反抗奴隸制的大起義。因為起義的高潮是1914,是彜歷虎年,所以歷史上稱為“拉祜起義”。
解放戰爭中,魯南龜山、彌勒西山的彜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遊擊武裝和革命根據地,英勇抗擊國民黨軍隊。滇南、滇東北、滇西和涼山等地的彜族人民也建立了遊擊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順利行軍和這些地區的解放作出了貢獻。許多優秀的彜族兒女在革命鬥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人民網-彜族的漢姓是怎麽來的?來源分為幾種情況。
百度百科-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