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明明是明朝傳下來的韓服為什麽會引起誤解?兩者有什麽區別?

明明是明朝傳下來的韓服為什麽會引起誤解?兩者有什麽區別?

最近壹位中國畫家在創作畫作時被韓國人圍攻,說他的漢服是“抄襲”漢服。

韓劇《來自星星的妳》截圖

李成桂的肖像

中國的著裝是——漢服+內貼+打理+團領。

韓國服飾是——赤谷裏+鐵力+岱湖+團嶺。

從服飾風格來看,明代畫像中戴大帽、穿道袍的形象應該是明初所畫的畫像。

仿明代服飾:第壹件衣服是大禮帽,其次是道袍,最外層是青瓷色織金蟒紋。這種帽子常被誤認為是韓國特色。事實上,它在明代的各種畫像中很常見,在黃璐王(型號:周瑜)的墓中也出土過類似的物件。

朝鮮道袍

明代道炮

金金肖像

金金肖像

這是明代道袍穿浮巾的樣子——

張肖像

這是明代道士長袍戴唐巾裹壽衣的樣子——

通過剛才壹些細節傳說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韓國服飾在外觀上與明朝服飾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在細節上卻大相徑庭。

而電視劇《大明風華》是這樣的——

明朝的烏紗帽上不會有這種“帽子”。而且,他們的工作從來沒有見過發髻暴露的形狀。另外,官員襯袍的領高要高壹些,也就是說,襯袍的領子要露在外面,而不是“藏”在團領袍下面。有圖為證——

然後,這群韓國人也發起了韓服挑戰——

對我們來說,這不是爭議。韓國人口中的“韓服”有據可查,起源於中國。但我們不得不反思另壹個問題。這麽明顯的事實為什麽會被誤解?

很多人是通過韓劇知道韓服的——

韓劇《來自星星的妳》截圖

甚至對於很多年輕觀眾來說,往往是先知道韓服,再註意到明朝制造的韓服,以至於看到類似的衣服,第壹反應就是這是韓服。但如果我們稍微了解壹下中國古代的服飾,就會知道所謂的“韓服”其實是從明朝的服飾演變而來的——

乍壹看,許多人會認為這是韓服拍攝,但它實際上是壹個大帽子的明朝石幹粉紅色袈裟的模仿。明代戴大帽的畫像,大多不是用帽子練的,而是用繩結綁的。帽訓出現在少數畫像中,多為明初。此外,黃璐王墓中還出土了壹個帽鉆,比照片中的帽鉆略短(型號:周瑜)。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明朝服飾與韓國李氏朝鮮服飾在朝鮮時期及後期的傳承與區別。

明朝與異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周邊小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震動。於是,壹些國家與大明建立了朝貢或宗族關系。

當時韓國與明朝建立了宗法關系。據史料記載,明朝開國後,朝鮮王朝向大明派遣使節,朱元璋給它起了新國號“高麗”。自此,朝鮮半島開啟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

宗族關系確立後,朝鮮應該使用什麽樣的服飾和徽章,成為明朝禮部和皇帝的難題,整個洪武都難以給出答案。原因在於李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

李成桂的肖像

李成桂是元朝渦東千戶李子春的長子。1356年,李成桂和他的父親幫助高麗王朝的恭城國王收復了雙城總局,然後加入了朝鮮。在高麗王朝時期,李成桂因成功抵抗元朝紅巾軍的入侵而被提升。從那以後,李成桂的權力繼續增長。1388年發動威化島歸軍,控制了朝鮮政權,1392年自立為王。

朱元璋對李成桂的自立有點懷恨在心,拒絕正式冊封李成桂為“高麗王”。導致正式服務無法實現。

皇帝即位後,為了籠絡朝鮮,封自己的兒子為“朝鮮王”,並賜他九冠,這是明朝第壹次賜李朝鮮服。

靖南之戰後,朱迪即位。永樂元年,李芳遠要求加冕禮及書法,明太祖朱迪“齊家可賞中國之禮,賜金印、聖旨、加冕禮九章、貴妃、玉佩、竹翠公主、七冠、壹冕、壹金墜、經典彩幣。”

最後,永樂年間,明朝與李氏朝鮮正式建交,兩國進行了長達269余年的朝貢關系和服役徽章的緊密交融。

明代漢服與漢服的區別

雖然明朝對朝鮮進行了佩飾,但朝鮮受限於生產力,其仿制的地方服飾與明朝服飾始終存在差距。如何快速區分明朝服飾和韓國服飾,只要註意這些細節就可以了。

1

官服的不同

為什麽有人混淆了明代制作的漢服和漢服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國內很多人通過影視作品獲取知識,留下的大多是視覺印象,卻不知道這些服飾背後的目的是什麽,為什麽要這樣穿。中國絲綢博物館曾舉辦“壹衣帶水,韓國傳統服飾與面料”展覽。我們不妨談談展出的服裝。

韓國官服有壹些不太熟悉的細節,比如“團領”、“搭配”、“深襖”、“道袍”、“方領袍”、“華絕”。

說到這裏,如果妳對明代服飾稍有了解的話,可能已經註意到了端倪——這些服飾術語基本上都是明代文人雅士所穿的服飾,有些不熟悉的名稱其實是朝鮮人制作的壹種本土化服飾。

那麽如何對它們進行細致的區分呢?

首先,在穿官服的水平上,明朝和朝鮮是壹樣的——

官服等級=貼身衣服+壹襯袍+二襯袍+外袍

具體情況是:

中國的著裝是——漢服+內貼+打理+團領。

韓國服飾是——赤谷裏+鐵力+岱湖+團嶺。

假設妳是壹個朝鮮官員,要去大明見朋友。朝鮮官方應該如何修改?我們用這個公式來壹層壹層的拆分吧。

先來壹樓-

壹樓:韓國服飾赤谷裏

第壹層:明服領衫

不難發現,朝鮮官員的內衣袖子是直的,而明朝官員的袖子是有弧度的。韓服的內衣下擺也是直的,明朝的下擺有壹些延伸。

看第二層—

二樓:韓服鐵力I型

(來自邊邊墓,1447-1524)

第二層:明代服裝糊I型。

(來自朱譚墓,1370-1390)

二樓朝鮮服飾貼III型(左)(文物來自沈靖宇墓,1581-1633,全榮軒臨摹)。

二樓三型(右)明代服飾貼紙(明朝萬歷年間文物被授予豐臣秀吉)

根據上述傳說,朝鮮官員二層襯袍的發展順序與明朝服飾類似,由早期的蒙元服飾逐漸改良,越來越漢化。

然後是第三層—

第三層:韓國服裝保護I型

(來自邊邊墓,1447-1524)

第三層:明代服飾保護壹型。

(文物來自胡俞墓,1438-1500)

第三層:韓國服裝保護I型

第三層:明代服飾保護壹型。

這部分朝鮮的服飾還是和明朝差不多,從早期的無袖或者窄袖到後來的半袖。略有不同的是,明代的保護量更大,外擺更明顯。

最後,第四層—

第四層:韓國服裝組領I型

(來自邊邊墓,1447-1524)

第四層:明代禮服組領I型。

(文物來自胡俞墓,1438-1500)

第四層:韓國服裝組領II型

(16世紀文物,金妍珠臨摹)

第四層:明代禮服組領二型。

(寧夏鹽池馮吉泉明墓出土文物)

朝鮮官員的聯領發展順序還是和明朝差不多,從早期的窄袖到後期的大袖,甚至到了明朝後期,這也反映了李氏朝鮮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

朝鮮的官服(左)和明朝的官服(右)

李氏朝鮮官服在外形上普遍比明朝官服小,樣式變化緩慢,與明朝相比可能達到近50年的滯後期。需要註意的是,李氏朝鮮民族服飾的仿制受生產力水平和少量生絲制作的限制,所以服飾整體風格較為簡單固定。

國產電影《敵人的蹤跡》截圖,片中人物使用網巾是對的。圖中老人斜戴方巾,但老人內穿團領袍,外穿半袖直排袍。這種搭配還沒有找到實證的傳說。

我們可以總結出朝鮮官服和明朝官服的主要區別:

首先是袖型。朝鮮服飾的袖型比明代官服略直,多為直袖、小袖,而明代官服由早期的直袖發展到中後期的大袖。

其次,長袍的寬度。朝鮮官服的袍寬壹般都和明朝的接近,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兩者差不多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平面比較,會發現朝鮮長袍的下擺弧度沒有明朝的圓潤。所以韓國服飾往往給人“直上直下”的感覺,而明朝服飾下擺的弧度給人壹種優雅的感覺。

在明朝後期,壹只穿著尖圓領長袍的單鳥被作為實物擺放

(山東博物館藏品,孔府舊藏)

最後是“鐘擺”的演變。明初還沒有“外擺”這種結構,而是壹種向內的褶狀結構,“外擺結構”是明末才出現的。到了明朝末年,向外擺的演變也從“平擺”變成了“尖擺”,而在這壹時期,朝鮮服飾“擺”的演變速度更快,這壹點可以從末代駐日大使金的形象得到證明。

金金肖像

2

學者的服裝差異

好吧,等我們見過朝鮮的官方朋友後,再來看看學者們是怎麽穿的。辨別書生服飾的不同,主要從“道袍”入手。其實這也是造成明代漢服與漢服誤解的最主要的服飾。

從服飾風格來看,明代畫像中戴大帽、穿道袍的形象應該是明初所畫的畫像。

首先解釋壹下什麽是“道袍”。這裏的“道”不是指道教服飾。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對道袍有這樣的描述:“不久,來了,戴蕭圍巾,白衣?道袍蔥白衣靴襪,向伯爵等人作揖,坐了下來。”"許久,請出來的是管家翟,穿著草鞋、幹凈的襪子和壹件藍色的綢袍."此外,在明神宗萬歷皇帝的定陵也出土了用墨水書寫的“大袖襯道袍”字樣的服裝。

仿明代道袍,巾幡飄飄。道袍是明代漢人的主要便服之壹,前後都披上飄動的毛巾,頗為飄逸。這種巾帽在明末相當流行,明末道袍也比明初寬大(型號:周瑜)

道袍在明代相當流行。它們是壹種日常便服,可以作為襯裏穿在外面。對身份的要求不高。從管家到天子,他們的衣櫃裏都有自己的道袍。

仿明代服飾:第壹件衣服是大禮帽,其次是道袍,最外層是青瓷色織金蟒紋。這種帽子常被誤認為是韓國特色。事實上,它在明代的各種畫像中很常見,在黃璐王(型號:周瑜)的墓中也出土過類似的物件。

那麽,韓國袈裟和明朝袈裟有什麽區別呢?

朝鮮道袍

明代道炮

我們通過人像來看看上半身效果圖。這是韓國道袍戴唐絲巾的樣子——

金金肖像

這是朝鮮道袍外披諸葛巾衣的樣子——

金金肖像

這是明代道袍穿浮巾的樣子——

張肖像

這是明代道士長袍戴唐巾裹壽衣的樣子——

明代道袍與朝鮮道袍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細節上。

首先是領子。明代道袍的領子底部是直的,朝鮮的領子下面有壹個角,形成壹種類似躺著的姿勢。

其次是腋窩,明代道袍的袖根位置近似視為壹條直線,腋窩的夾角也比較大,而朝鮮道袍的袖根不是,腋窩的夾角也比較尖。

最後是領子的寬度,朝鮮道袍的領子寬度比明朝窄。

通過剛才壹些細節傳說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韓國服飾在外觀上與明朝服飾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在細節上卻大相徑庭。

韓劇《樹根》截圖,畫面左側的年輕人戴著方巾,穿著道袍。右邊的老人戴著壹頂黑色的帽子,裏面有壹件長袍和壹個保護罩。

雖然韓國服飾的許多款式在總體外觀上與明朝相似,但制造工藝卻與明朝有很大不同。比如領型、側擺、袖連接的差異,根源就是當時中朝兩國編織能力的差異。當時中國能織出75厘米以上寬度的織物,而朝鮮只能織出40厘米左右寬度的織物。兩者在寬度上的差異也導致了服裝款式外觀上的相似,但內在卻有很多不同。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朝鮮作為明朝的附庸國,壹直保持著學習的習慣。所以當時的朝鮮雖然國力不如明朝,但是他們有很多中國的習慣,比如把萬歷年間戴高黑帽的習慣延續到後期,把明朝服飾中的橫臥領形改進為直領形。同時也有自己的服飾特色,如中國產的莫、圓衫、唐裝、韓深服等。他們自己國家的這些特點也為他們後來的服裝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為什麽韓服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明朝服飾從永樂年間傳入李氏朝鮮,壹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傳入朝鮮後,手工業工人將其本土化,但整體風格受到宗主國明朝的限制。也就是說,在明朝滅亡之前,李氏朝鮮人的服飾與明朝相似。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強行頒布了“剃發更衣”的法令。從此,中國的服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代漢服的造型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電視劇《如意宮廷愛情》劇照

但是清朝並沒有限制李氏的韓服。所以明朝滅亡後,失去了服裝標準和模仿對象的韓國服裝完全放棄了模仿,而是徹底改造和重鑄。

需要註意的是,今天韓國人在整理歷史上第壹次服裝的變化時,也會說自己國家在某個時間點上的風格極其紊亂。同時,他們也會將明朝滅亡視為壹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可能與明清時期韓服得以延續但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有關。

韓國大禮帽演變綜述

壹方面是漢服向旗服的斷層轉化,壹方面是韓國服飾不斷的本土融合。當我們告別古代社會,進入現代社會,通過古裝劇感受漢唐和明清的不同服飾,通過韓劇了解壹致的韓國服飾,自然會對單壹的漢服有更深的印象。

另外,還有壹個不得不承認的問題。在古裝劇的服飾方面,國產劇確實是錯漏百出,讓觀眾對中國古代服飾有很多誤解。比如同樣的官服,韓劇的呈現方式雖然不完全正確,但基本接近——

韓劇《王》截圖,朝鮮官員身著早期同盟會長袍。

而電視劇《大明風華》是這樣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截圖

明朝的烏紗帽上不會有這種“帽子”。而且,他們的工作從來沒有見過發髻暴露的形狀。另外,官員襯袍的領高要高壹些,也就是說,襯袍的領子要露在外面,而不是“藏”在團領袍下面。有圖為證——

洪熙時期官員工作示例圖

還有皇帝穿的加冕服。國產劇是這樣的——

《明風華》中的弘熙皇帝被冠上琉球十二島,冠上十二章。

這裏的主要斷層是琉球十二島之冠,道具組在畫面中加入了“龍紋”和“玉蟬”。另外,皇冠的發簪要用玉簪而不是金釵,皇冠兩側不會有不系的鞋帶。

正統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鈺(周瑜飾),身著加冕服,手持玉桂,祭天地、社稷、宗廟,正式成為皇帝。朱祁鈺的加冕禮是明成祖祭祀天地、宗廟、社稷,舉行書籍祭祀等重要儀式時所穿的禮服。圖中加冕禮在永樂三年制,壹直沿用到嘉靖初年。冠前圓後圓,前後有12個吊墜,每個吊墜用紅、白、藍、黃、黑玉珠著色。日月神龍在肩,星山在背。他手中玉圭長壹尺二寸,刻有四道山紋,黃岐置於圭下。攝影/宋逸東

只有不忘歷史的源頭,才能走得更遠。

爭論壹時的對錯,終究是轉瞬即逝。要真正做到標本兼治,還需要不斷地對優秀歷史文化進行更加系統、有組織的科普,以更加真實、全面、生動的面貌弘揚歷史影視作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諸多文化和傳統的紛爭中占據真正的主動。

參考資料:

大明匯點

史明路

寧夏鹽池縣季楓明墓

浙江桐鄉明十三陵考察簡報

臺州西郊胡愈墓清理簡報

臺州劉簡家族墓清理簡報

黃璐國王的墳墓

沈靖宇墓出土文物

邊邊墓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