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的《三國演義》是中國第壹部逐章歷史演義小說,全稱是通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於黃巾起義,止於西晉統壹。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亂世中人民的疾苦,向往清明的政治和仁政,體現了“擁劉反曹”的鮮明傾向。
全書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黃巾起義、董卓謀反、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回晉。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在字裏行間融合了《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既有《孫子兵法》的情節,也有《孫子兵法》的謀略。
擴展數據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經過多年的戰爭,朱元璋消滅了英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在人民流離失所的時期,羅貫中作為壹個雜劇和評書作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知識分子思考,希望結束動亂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產生了以東漢末年歷史為藍本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傳說、劇本和戲曲故事,寫成了《三國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元年(1522)出版的,稱為嘉靖本,書名為《平陽侯傳,晉,後學羅本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羅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