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戰國曾侯乙墓編鐘資料

戰國曾侯乙墓編鐘資料

1978湖北省睢縣戰國曾侯乙擂鼓墩墓出土。*** 64件,其中按鈕鈴19件,永鈴45件。此外,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造鐘。最大的壹件《湧鐘通》高154.4厘米,重203.6公斤。編鐘按照大小和音高的順序排列,分別掛在鐘架上。鐘架為銅木結構,分為上、中、下三層。按鈕鈴都掛在上層,鈴掛在中下層,鈴掛在下層右側的鈴中間。木梁架上有黑漆花紋裝飾,兩端套有浮雕雕花銅套,起到裝飾加固的作用。鐘架非常堅固,承載著重達2500多公斤的全套鐘,歷時2000多年,出土時仍屹立不倒。金印交錯的編鐘上有銘文,內容都與音樂有關,只是鐘的正面寫著“曾侯乙”幾個字。按鈕鈴上的銘文是音樂之名,秩序之名。永中前隧、前鼓(即鐘口沿上半部的中間和兩角)上的銘文為階名,如公、商、角、鄭、於等。,後面部分的銘文可以是連續的,記錄了曾國與楚、晉、齊、周的法名與令名的相互對應關系。每件能發出兩種聲音,隧道聲和鼓聲,測得的聲音與碑文標註的聲音壹致。全套編鐘音域非常廣,有五個八度,變調比較全。因此可以演奏各種中外曲調,獨奏、合奏、伴奏。演奏時,三名樂手各持壹把T型槌,分別敲擊中層的三組鐘。另外兩名樂手各持壹根大木棍,分別敲擊下層的低音鈴,配合合唱,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曾侯乙編鐘數量空前,規模龐大,音樂資料豐富,保存完好,舉世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