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明清時期漢族女性的高領是旗袍的立領嗎?只能說高領和立領很像,但是仔細觀察,兩者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形式不同。明代漢族高領女子通常沒有棱角,沒有過多的裝飾,邊角平直自然。但是我們看滿族的立領,壹般都是有棱的。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此外,他在元寶的形狀上表現出壹定的弧度,這在康濤同時期畫的三娘子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其次,打開邊緣的方式不同。漢族女性的高領壹般是直領。而滿族女子的立領,則是圍繞內開口的圓弧。第三,表現形式不同。漢族的高領裝飾性更強,往往有內衫和外衫兩種形式。除了汗衫,妳還會穿上壹對翻領或圓領等等。說明明代服飾具有時尚性和層次性的混搭。但滿族服飾作為扣飾的實用性大於裝飾,壹般只以單外套的形式存在。
另外,立領的概念在清代即使叫元寶領,其實也不正確。立領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旗袍領的壹種,看起來比較挺括。而且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漢服和旗袍的區別不是高領或者立領,旗袍的標誌是它的面料扣和斜腋線開口。而漢服則有蕾絲和斜腰線。
漢族服飾中的立領是明立領,特點是四角方,瘦高,領上通常飾有兩枚金屬紐扣。因此,這種服裝也叫“扣衣”,最早出現在明代中期,廣泛流行於明末女裝。歷史觀點認為,立領的出現與當時“小冰川”的特殊氣候有關,但從當時立領的形成結構來看,更像是寬手領的壹種變異。由於明末清初滿清八旗強制漢人“剃發易服”,明豎領等婦女服飾保留時間較短。明豎領主要有兩種款式:壹種是大襖(即斜翻領:與旗手的工廠翻領不同,是直的斜翻領到腋下的花邊);另壹種是雙排扣大衣。到了清朝中期,也就是乾隆中後期,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女性豎領開始發生很多變化。首先,高度變低,通常邊緣較暗。這種領在清末被壹種新的弧形高領所取代,也就是後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其實旗手的袍服本來就是無領的,所謂旗袍領不過是旗手借鑒中國女裝,在袍服上加了壹個領子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