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聖·曾輝,原名西生,1899,湖北黃岡縣孔家埠聖陶劉灣人。9歲時,陶希聖和他的哥哥去了壹所路邊中學。當時正是在“廢科舉學新事物”的社會運動中,年輕的陶希聖學了新舊兩種東西,其中最好的是歷史。“每次考試都要交第壹張試卷,拿高分。”
1915歲16歲在國會議員唐冠儒和北大舒總經理的幫助下,報考了北大預科。盡管困難重重,陶希聖還是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北京大學的預科課程。北大籌建期間,師從沈、沈建樹。1917年,符濤升任河南汝陽道尹,家世發生變化。陶希聖才華橫溢,極其聰明。他在北大預科班“只用功,不用功”,但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22北京大學畢業。
陶希聖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壹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創立了著名的“飲食學派”,是最早研究社會經濟史的大師。65438年至0937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陶希聖放棄學業,步入政壇。不料,他與壹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糾纏在壹起,成為壹些歷史學家眼中的“兩個投機學者的第壹只老鼠”或“政治投機者”,甚至是壹個被人鄙視的“漢奸”。
1927 1、陶希聖突然接到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的電話,被聘為政治老師。他還是軍委總政治部政治工作訓練委員會常委,與國民黨有實際聯系。1927年5月,唐生智率北伐軍北上,繼續討伐北洋軍閥殘余勢力。駐紮在宜昌和沙市的夏寅部隊佯攻,遭到四川軍隊的伏擊。他們向東撤退,試圖進入武漢。由萬指揮的先頭部隊壹個師迅速開進了離武漢不到20公裏的壹家造紙廠。
武漢北伐軍政府下令將武漢軍政學堂和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師生合並為中央獨立師,與葉挺率領的第十壹師會合,從武昌出發,西接萬。但夏鬥寅並不是真的想打,以保存實力。他看到武漢出兵,就撤回了吳橋的部隊。
從那以後,陶希聖加入了當地的革命運動,並隨軍隊西進。在鹹寧縣,他在農會書記報告前召開農民會議,槍殺了五名農會叛徒。“那五個窮村民只是先加入了農會,後來就不想幹了。農會把他們抓起來槍斃示眾。”陶希聖擔任中央獨立部軍事司法局局長、鹹寧縣委常委、司法局長時,聽說農會書記不許隨便槍殺農民,勃然大怒,警告農會書記,如果知道他再敢槍殺農民,就把他抓起來槍斃。農會書記大吃壹驚,趕到武漢,指責陶希聖是“反動軍閥”。幾天後,武漢政府派人來接替陶希聖。幸運的是,陳獨秀的思想仍然主導著當時的局勢,陶希聖終於去世了。陶希聖壹生都感激陳獨秀。後來,陳獨秀出獄了。在武漢期間,陶希聖無微不至地照顧他。
不久,他被總教官召回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回到武昌,在史存通任原主任。05年7月15日,汪精衛政府在武漢宣布“* * *”,通過了《鎮壓* * *》案。戴穎找到陶希聖,對他說。
隨著四月十二日上海政變和七月十五日武漢政變的相繼發生,國民黨的統俄容俄政策走到了盡頭。嚴峻的現實也澆滅了陶希聖的革命激情,他懦弱的學者性格再次暴露無遺。
他向妻子坦白,“時代變了很多。我得躲起來。兩三個月後,我就可以做我年輕時做過的事了。”在傅壽安轉租的房子裏,陶希聖“每天躺在竹床上,把僅存的印章從頭到尾讀壹遍。”偶爾寫壹篇短文,妻子萬炳如帶到糧道街,投入郵筒,寄到漢口《中央日報》副刊。事實上,陶希聖躲起來是因為他不想和軍訓團壹起去南方,也就是說,他不想當軍訓團的政治指導員。直到有壹天《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孫福元在報紙上找到他,他才走出福壽安公寓。
1928年春,再次來滬,赴寧任總政治部宣傳部總編輯,後任中央陸軍軍事學院政治教導員、政治部訓練主任。然而,到了年底,他辭掉了所有的崗位,靠賣文學為生。不久,他與廣東省的顧、陳公博、王法勤等人共同創辦了《食品與商品》雙月刊。陶希聖不遺余力地經營這本雜誌。本刊發表論文36篇,其他7篇,翻譯論文2篇,共45篇,在作者中排名第壹。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書店還出版了《國內外食品與商品》半月刊,可見其學術價值至今猶存。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是中國的危急時刻,中國的山河被毀。大多數人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陶希聖主張與日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