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是的。”
問:“魚鉤上沒有餌能釣到魚嗎?”
答:“沒有。”
問:“釣到的魚不是魚鉤,是魚餌。可見,魚因吃而苦,人因吃魚而受益,都是因為吃了它的好處,只是結果不同而已。請問,為什麽?”
漁夫說:“妳是個拾柴人,和我的工作不壹樣。妳怎麽會知道我的事?”?不過,我可以給妳解釋壹下。魚的好處和我壹樣,魚的危害和我壹樣。妳只知道壹個,不知道另壹個。魚得益於吃,我也是,魚吃虧在吃,我吃虧在吃。妳只知道魚終日有食為利,怎麽會知道魚終日無食會害人呢?這樣看來,食物的危害太重,釣魚的危害卻輕。妳只知道我整天抓魚是為了利益,但妳怎麽知道如果我整天不抓魚,就會有危害?就這樣,我受的苦太多,魚受的苦卻少。如果魚是基礎,如果人吃魚,魚就會受到傷害;如果以人為本,魚為食,人無食可吃就會受到傷害。更何況,在海裏捕魚有多危險?魚生活在水裏,人生活在陸地上。水和土地不壹樣,利益是壹致的。魚患魚餌,人患富貴,魚餌和富貴不同,危害相同,何必分!妳說的只是事物的本質,我不知道事物的變化。"
樵夫又問:“魚可以生吃嗎?”
回答:“熟了就可以吃了。”
問:“那妳壹定要用我的柴火煮妳的魚?”
答:“當然。”
問:“那我知道我的柴火因為妳的魚變了。”
回答:“妳知道妳的柴火可以煮我的魚,卻不知道妳的柴火為什麽可以煮我的魚。用柴火煮魚的方法由來已久。在妳之前人們就知道了,但世人並不知道木柴的作用就是火。如果沒有火,妳的柴火有什麽用?”
樵夫:“我倒想聽聽妳怎麽說。”
漁夫:“火生於運動,水生於靜止。動靜相生,水火相融。水火並用,草木為體。用生於利,身生於害。優缺點表現在感情上,身材和用途隱藏在氣質上。壹明壹暗,只有聖人才懂木與火的道理。就像我的魚,如果不在火上烤到爛了就不能吃了。怎麽能養人呢?”
樵夫問:“我已經知道火的作用大於木柴。”那為什麽易燃物需要木頭才能點燃呢?"
答:“柴為火之體,火為柴之用。”火沒有身體,被柴火燒了才有身體。木頭是沒用的,火點著了才會有用。因此,任何有身體的東西都可以燃燒。"
問:“水有身體嗎?”
答:“是的。”
問:“水會燃燒嗎?”
答:“火之本性,遇水可與之對立而不相伴,故滅之。水的本性,遇火後能順而不逆,所以熱。所以有熱水無冷火,是因為水火調和。”
問:“火的功能來源於使用。它有身體嗎?
答:“火始於用,止於身,所以火是動的。水始於身,止於用,所以水是靜止的。所以火有體,水有用。兩者互相幫助,互相受益。不只是火和水,世間萬物都是如此,只是妳如何應用而已。”
有學者認為,中國十大名曲之壹的《玉橋問答》就是根據這篇文章進行演奏的,而這個譜子最早見於《杏莊太陰續樂》(1560明代蕭鸞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