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離不開語言和文字,也離不開記錄和傳播文字的載體。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漢字的同時,曾試圖使用陶器、甲骨文、青銅器、樹葉、獸皮、石碑、磚塊、竹簡、紙張等文字載體。在這些書寫載體中,甲骨、青銅器、竹簡、紙張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甲骨文使用鋒利的工具在龜背或甲骨文上刻字,也叫文琪。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用甲骨作為書寫載體,記錄各種占蔔的吉兇。在河南安陽,考古發現了大量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經考證的有4500字,可以解讀的有2000字左右。也就是說,早在36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意識到甲骨可以作為文字的載體,用來記錄和傳播文字,後來人們稱之為甲骨文。到了殷商時期,甲骨文已經盛行於皇室上層,到周朝末年已經600年了。到了周代(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46年-公元前249年),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青銅器取代甲骨成為新的書寫載體。隨後,壹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產生了,叫做青銅器銘文。主要用於記錄祭祀、賜生、詔令、戰役、盟約等活動或事件。青銅器銘文早在商代就已出現,但直到周朝才被廣泛使用,青銅器作為文字載體延續了8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