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趙琪的《列女傳》和《孟子》碑文,孟子是由孔子的孫子孔伋傳授的。歷史記錄。《孟子·荀卿傳》說他是“孔伋的弟子”。有壹種說法是,孟子十五六歲到魯時,拜孔子的孫子為師。然而,據史料考證,孟子出生時,孔伋已經去世三十年了。因此,正如《史記》所記載的那樣,壹位大師受雇於孔伋的故事更為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過:“不做孔子的弟子,只能做壹個私學者。”不管孟子是否在孔伋受教育,他的理論確實受到了孔伋的影響。因此,荀子把孔伋和孟子列為壹派,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孟思學派。
《孟子》壹書是孟子及其弟子* * *《孟子言論匯編》,記載了孟子的語言、政治主張(仁政、王霸之辯、民本、尊君是非、重民輕君)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經典。他的理論起點是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自宋元明清以來,壹直被視為傳家寶。《孟子》是四書中最長最重的,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考試的必考部分。
《孟子》不僅是壹部重要的儒家學術著作,也是中國古代壹部特殊的散文集。他的文筆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邏輯嚴密;它振振有詞,悠然自得。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來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後來的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都有很大影響。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了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題:“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人們認為如何對待人民對國家的興衰極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對立,通過大量的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壹個關系到天下輸贏的關鍵問題。
仁政理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學說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和“長”的原理運用到《政治孟子》的簡介中,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對孔子“有教無類”(《衛靈公論語》)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把全民教育作為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壹方面,主張“在緊急狀態下設立學校來教導它”(在滕文公的章節中),以加強學校教育;另壹方面,當權者需要以身作則。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類,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而不是從客觀存在的外界獲得的,“仁義”是孟子道德學說的核心思想。。同時將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親、君臣義、夫婦異、老幼有序、朋友守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其中最重要的。仁義是建立在孝和孝的基礎上的,是處理父子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道德規範。
哲學思維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去除了人格神的殘余意義,把天想象成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老實人,天道也。”孟子將誠信的道德觀念定義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道德觀念的起源。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是以天為範疇的。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強調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調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談政治的理論基礎,是其思想體系中的中心環節。
孟母三遷
原文:以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逝,母親張守節。孟子住在墓旁,研究喪事、流浪、哭泣。母親說:“這不是我住房子的原因。”但走了就搬到城邊,孟子笑賈仁賣。他媽媽說:“這不是我住房子的原因。”佘氏近宰,學宰買賣。母親又說:“是或不是,這就是我住在房子裏的原因。”然後移到了龔雪這邊。每月初壹(夏歷每月初壹),官員入文廟,躬身跪拜,雙手鞠躬。孟子見之,壹壹學之。孟母說,“這真是壹個適合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住在這裏。
孟子被教導。
原文:孟子妻子獨居隱居。孟子拜訪她家,對她母親說:“女人無禮,請妳走。”媽媽說:“為什麽?”曰:“居。”他媽說:“妳怎麽知道?”孟子曰:“吾親眼所見。”母親說:“妳無禮,不是女人。”“不是有雲李嗎?會上手,問救哪個。當妳去上課的時候,妳的聲音會提高。會進屋,看情況。不要藏著掖著,毫無準備。今天妳去壹個私密的地方,進了家門都沒有壹點聲音。引入孟子,讓人看了,是對妳無禮,不是對女人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找女方。——引自《朝鮮詩歌傳》
破碎的編織隱喻
孟子起初對學習很感興趣,但時間長了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他拿起壹把刀,割斷了織布機上的經線。他說:“妳放棄學習就像我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這塊布是壹點壹點織成的。現在,如果線被剪斷了,布就不能織了。君子讀書是為了成就功名,可以通過提問來增長智慧。經常逃學怎麽有用?妳今天不好好學習,反而懶於修身。以後不能遠離災難。以後不做強盜,就當仆人!”孟母用“破織”作為“退學”的警示,指出做事要有恒心,壹旦有了明確的目標,就不會受到外界的幹擾。半途而廢,後果很嚴重。“破織隱喻”的壹幕,在孟子的小心思裏留下了既驚訝又恐懼的鮮明印象。從那以後,孟子壹直努力學習,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殺死海豚而不欺騙孩子。
原文:孟子年幼時,主人捕殺海豚。孟子問他的母親:“主人殺海豚是為了什麽?”媽媽說:“我要愛妳(丹)。”他的母親後悔了,說:“我懷了孕(任),所以我不坐在桌子上,因為我不正直;切的不合適就不吃,胎教也是。知道了不相信妳的是幹兒子。“是給主人買海豚肉吃。知道不欺負人。
第壹個制作墳墓人物的人――壹個壞先例的創造者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惠亮·王上》:“仲尼(孔子)說:始作俑者,沒有前途!亦為其象所用。”
後退五十步的人是在嘲笑後退壹百步的人
戰國時期,諸侯國都采取聯橫,遠交近攻的策略。
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多年,使各國人民深受其害。孟子看到了,決定周遊世界去說服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遇到了好戰的梁惠王。梁對孟子說:“我盡力治理國家,關心人民,但我沒有看到人民的增加。是什麽原因?”
孟子回答說:“我就拿戰爭來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難免有壹戰。戰鬥的結果,戰敗的壹方必然會拋棄頭盔盔甲,逃命而去。如果壹個士兵跑得慢,只跑50步,他會嘲笑跑100步的士兵,因為他怕死。”
孟子講完這個故事,問梁:“這樣說對嗎?”梁馬上說道,“當然不是!”孟子曰:“雖愛民,喜用兵,民必苦。這和五十步壹樣。”
成語指的是以小敗大而笑的人。而“五十步笑百步”用來形容程度不同的做法,本質卻是壹樣的。
孟子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壹。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曾子的第二代弟子。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尊聖,孟子是次聖。孟子和孔子合稱為孔孟,多數人稱為“孔孟”。
孟子曾經效法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但當時並不為各國所接受,後隱退與弟子著書立說。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被編入《孟子》壹書中,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
孟子的文章口若懸河,氣勢磅礴,善於論證,邏輯嚴謹,機智犀利,代表了傳統散文寫作的巔峰。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論,即人性本善。而孟子只說人性本善,南宋朱補充為“生之初,性本善”,後來學者又提出“性本善”。
仙石廟
相傳孟子在遊說他國期間,途經幹城(今河南濮陽市華龍區蒙克鄉蒙克村),被暴雨阻斷。當時孟子名聲挺高,爭相傳誦,轟動全村。孟子住處人頭攢動,求教的人絡繹不絕。孟子看到這個人非常善於講課,就決定留下來講課幾天。幹城人也以此為榮,於是在孟子講學的地方建起了“先師廟”,並將村名改為蒙克,以示紀念。“石現寺”,又稱“蒙克寺”,位於蒙克東村。
七篇隨筆
山東鄒城孟府大堂的屋檐中間,有壹塊“七矩”的金匾,指的是七位孟子,分別是梁、公孫醜、、、、、敬業。“易”的意思是給予;“易刻”指的是給孟家的規矩。
孟廟
孟廟又稱“雅聖廟”,是歷代供奉孟子的地方。孟廟祭祀始於宋景佑四年(1037),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裏四季山南麓,孟陵前。後來遷到鄒縣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