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常用中藥,具有祛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打損傷及腫痛。中國藥典(2005年版)含有三七(五加科)的幹燥根。秋前采挖,洗凈,分離主根、側根和根莖,晾幹。主根為“三七”,分根為“筋”,根莖為“切口”。三七又名田七、旱三七、人參三七。位置:雲南田陽、靖西、白、文山、硯山。湖北、江西、四川、貴州等地也有栽培。三七的特征是主根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有斷續的縱向皺紋和根痕。頂部有莖痕,周圍有瘤樣突起。重量大,質實,橫切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微木質呈放射狀排列。輕微的呼吸,苦味和甜味。三七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三七為淡黃色或灰黃色粉末。輕微的呼吸,苦味和甜味。1.莪術的性狀為卵圓形、長方形、圓錐形或長梭形,頂端鈍尖,基部圓,長2-8厘米,直徑1.5-4厘米。表面灰黃色至灰褐色,上部凸起,有圓形微凹須根或殘留須根。部分側面有1排凹陷芽痕和準圓形側根莖痕,部分可見刀割痕。質重,質實,橫切面灰褐色至青褐色,蠟狀,常伴有灰褐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層皮層呈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辛。2.藤三七:屬於錦葵科的藤三七的幹燥塊莖。加工後略煮,偽填三七。藥材的塊莖呈不規則的紡錘形或圓柱形,有的略扁,略彎。長3~8cm,直徑1~3cm。有許多塊莖芽,破裂後有圓形疤痕。表面灰褐色,有彎曲的縱向皺紋和少量殘余須根。體重,硬而脆,橫切面呈白色,顆粒狀,或黃褐色角質。氣微,味微甜,嚼起來黏滑。3.菊花三七:是菊科植物菊花三七的根莖。又名土三七、水三七等。藥材呈拳頭狀,厚而不規則的圓形塊狀。表面灰褐色或棕黃色,均有瘤樣突起。質實,切面淡黃色,菊花心。4.三七:為三七的根莖、根或全草。其全草有土三七、墻三七、根三七、生三七等不同名稱。整個草莖呈青綠色,易折斷,中空。葉子皺縮,上下表面灰綠色。根塊狀,肉質,分枝根圓柱形或略圓錐形,表面黑褐色,凹凸不平,起皮開裂,幹燥後質疏松。無氣,味微澀。
三七長什麽樣?
三七(拉丁學名:三七)
又名參三七、田七、曹學山、六月林、蠍草,在古代又稱為趙昚、參參、人參三七、田七、花椒、三七等屬於傘形科五加科人參屬。是中國特有的名貴中草藥,也是中國最早的藥食同源植物之壹。因為是播種後三到七年挖掘,每株有三個葉柄,每個葉柄都是生的。
三七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以其根入藥。其性溫,味辛。具有明顯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有“金不換”、“南國奇草”之譽。因為往往在春夏兩季挖掘,所以分為“春七”和“冬七”。由於三七為人參屬植物,其有效活性物質高於和多於人參,因此也被現代中藥藥理學家稱為“人參之王”。清代的藥學書籍《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為補氣之首,三七為補血之首,味同,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著名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癀”是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主治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外傷腫痛。
田七長什麽樣?三七是什麽中草藥?有什麽用?
病情分析:三七又名田七,被明代著名藥師李時珍稱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草藥中的壹顆明珠。清代藥學著作《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為補氣之首,三七為補血之首,味同,故稱三七,為中藥材中最珍貴者。”著名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癀”是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三七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被命名為三七,因為它是在播種後三到七年挖的,每株有三個葉柄,每個葉柄有七片葉子。其莖、葉、花均可入藥。建議:功能:止血;祛血;治痛主治:瘀傷、胸痛、絞痛、腹痛;血瘀閉經;痛經;血瘀產後腹痛;瘡癰腫痛。
三七的幼苗長什麽樣?妳沒看過照片嗎?非常感謝!
很像人參,三七也叫參三七。
三七長什麽樣?
三七
詞條: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為傘形科五加科植物,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同名中草藥,以三七的根為藥用部位,具有化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仆倒腫痛。自古以來被公認為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有“黃金不換”、“南國神草”之美譽。因為往往在春夏兩季挖掘,所以分為“春七”和“冬七”。由於三七為人參屬植物,其有效活性物質高於和多於人參,因此也被現代中藥藥理學家稱為“人參之王”。清代的藥學書籍《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為補氣之首,三七為補血之首,味同,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著名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癀”是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主治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外傷腫痛。此外,在南方的壹些地區,三七還意味著死後的第21天。通常在3月37日,親戚們會祭奠死者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