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給了唐朝沈重的打擊,德宗和憲宗朝出現了轉機。有識之士以為中興大有可為,投身改革者甚多。政治上有“永貞革新”,詩歌上有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散文上有韓、劉倡導的“古文運動”。
韓愈的古文創作理論包括:第壹,“道”的含義不僅包括儒家倫理,還包括“物不能平”的因素;其次,先秦兩漢的散文反對“駢文”,提倡單行散文,特別註重“言必自出”、“言必順詞序”。
他的推理充滿感情,態度鮮明。《毀滅》、《世說》和《金學傑》都是著名的傑作。他的敘事成就更高,影響更大。劉子厚的墓誌銘是壹部傳世之作,文字豐富,情感豐富。
他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把單行散文的散文從文學拓展到壹切實用領域,形成了與駢文的全面對抗,開創了壹代文風,功不可沒。
柳宗元散文的第壹個成就是諷喻散文,《三戒》是家喻戶曉的名篇,婦孺皆知。他的山水遊記也很有成就,其中以《永州八記》最為著名。他的敘述大多是感性的,比如《捕蛇者論》,就是因為感覺“積毒不如蛇”而寫的。在《兒童區傳》中,他把同情放在壹邊,把他寫成壹個反強奸的英雄,已經搬上銀幕。他的推理文章也很精彩,《封建》《天說》都是深刻的篇章。
歐陽修散文。詩詞各有特色,但詞不如詩,詩不如文。他的散文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與高斯諫書》是他的代表作。
遊靜三年(公元1036),範仲淹觸怒了宰相呂夷簡。呂夷簡以“越權說事,舉薦親信,離間君臣”為名,將其貶至饒州。右司諫說,高若昂依附呂夷簡,輕視範仲淹。歐陽修寫信給高,痛斥他“不知恥於天下”。全文大義凜然地痛斥範仲淹的反對。以“三疑再定”揭穿高若儀,得出高若儀“非君子”的結論。文筆曲折流暢,義正嚴詞,咄咄逼人。高看了信後惱羞成怒,上報丞相和仁宗,於是歐陽修被貶為夷陵令。
他的散文也很有哲理性。如《靈官傳》中提出“憂勞可興國,安逸可亡”,“禍常積小,智勇困溺”等觀點,不僅對帝王,對“庶人”也有警示意義。
強烈的抒情性是歐陽修散文的又壹特色。《醉翁亭記》敘述“了”字周圍的景物,在敘述景物中抒發情感。全文用的都是解釋性的句子,但句子結構是多變的,在同中變化,循序漸進,越來越好。是中國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歐陽修還是老壹代,其中“三蘇”、王安石、曾鞏都是有名的。
“三蘇”是指蘇洵(明雲,號)及其子蘇軾(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子遊)。嘉定初年,宋仁宗、蘇洵、蘇軾、蘇轍都去過東京(今河南開封)。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名聲,他們的文章很快就名揚天下。士大夫爭相講故事,文人爭相模仿壹段時間。宋代詩人王碧芝在《瀘水燕子的故事》中記載:“蘇文章擅天下,其詞名曰。蓋勛是老蘇,石是大蘇,哲是小蘇。”“三蘇”的稱號由此而來。蘇父子積極參與和推動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中,蘇洵、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不僅在散文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詩歌、詞、書法、繪畫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被列寧稱為“11世紀中國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政治上是失敗的,但他的改革精神,即“天氣變化不畏,祖宗不知法,百姓不表同情”,對以後的改革家有著深刻的啟示。
他的散文以曲折著稱。金喬的代表作是《答司馬建議》,樸實、壯烈、豪邁。讀書就是壹波三折的例子,很有氣勢。
遊記散文《寶蟾之旅》將敘事與哲理融為壹體。身在深山,像大象壹樣流浪,文字中可見大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
王安石的文章充滿了豪氣、氣概和正氣,這是壹大特色。
曾鞏受到王安石的稱贊。散文因其受歡迎而聞名。有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堅持表示不滿,主張在“符合前王意願”的前提下改變“法制程度”。“唐宋八大家”中,成就不如其他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