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所致,屬於瘡瘍熱證,故又稱“熱癤”。小如指甲、反應較重的癤稱為“癤”。癤子多見於頭、面、頸、背、臀。癤子主要見於面部、手指和腳趾。癤子雖小,其預防和治療不容忽視。
首先要註意皮膚的清潔,否則葡萄球菌會侵入毛囊、皮脂腺、皮下組織,潰爛生病。
通常用野菊花12g、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甘草6g代替茶葉,也有助於預防癤子。也可以服用少量六神丸。
壹旦出現癤子,宜內外兼治。清熱解毒的內服中藥,可將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用水煎服。清熱解毒中藥外敷,取鮮馬齒莧60克、蒲公英60克、敗醬草60克,或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鹽,搗碎敷於患處,每日換藥2-4次,對尚未潰爛的瘡有良好效果。已經化膿的,壹定要讓癤子成熟化膿,膿流出來,才能逐漸愈合。
夏季癤腫多發有三個原因。
壹、夏季氣溫升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增多,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堵塞毛孔。金黃色葡萄球菌會乘虛而入,在毛囊和皮脂腺大量生長繁殖,引起化膿性感染。汗液恰恰富含蛋白質和脂肪酸,是細菌生長的良好培養基。所以,如果出汗後不及時清洗和更換衣服,或者穿汗濕的化纖衣服,都有可能刺激皮膚,引起感染。
第二,夏天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煩躁不安,會導致抵抗力下降,也助長了細菌繁殖,容易導致皮膚感染。
三是夏天大量攝入含糖飲料或水果。這樣會使血糖升高,影響白細胞的殺菌能力,容易導致感染,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避免癤腫的五點建議
首先,每天要保證7-8小時的良好睡眠。其次,調整飲食結構,以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第三,多喝水,最好是涼開水和淡茶。第四,勤洗澡,註意使用弱酸性肥皂或浴液;用溫水洗澡,不要用冷水,以免刺激皮膚。尤其是洗澡的時候,不要把皮膚擦紅,會讓皮膚感染。沐浴後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擦幹皮膚。第五,寬松的、通過空氣吸汗的棉服,壹旦被汗水浸濕,要及時更換。
避免自我應用。
醫生提醒大家,如果皮膚任何部位出現紅、腫、熱、痛,要及時去醫院正規治療。不要自己上藥,尤其是氯化汞和龍膽紫,對傷口有毒性,容易造成痂下積膿。自今年年初以來,傷口護理中心已經治療了幾十名這樣的焦痂下膿腫患者。有的用中草藥治療1個多月,結果從1癤子變成多發性毛囊皮脂腺感染,極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