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不受歡迎

古籍不受歡迎

社會日:農民向社會提供祭品以祈求新年的日子。立春後的第五天(春分前後)被稱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天是秋分前後的秋分。

寒食:清明前兩天。《荊楚歲時年譜》說,入冬後150天,至日叫寒食三天無火。因此,有人把“150”作為冷食的代名詞。但是按照同樣的方法,清明節前兩天不壹定是150天,有時候是160天。

花朝:2月12日是花朝,也叫百花生日。

上思:原定於三月初壹(故稱上思),舊俗用這壹天除不祥之水,稱為修。但自曹魏以來,這個節日就被定為3月3日。後來,它變成了壹個在水邊喝酒和在郊區春遊的節日。

浴佛節:相傳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紀年》說,荊楚四月八日以各寺香湯沐浴佛祖,* * *為龍華會。

端午節:五月初五。《荊楚紀年》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人們在這壹天賽跑,說要救屈原。(後來把船做成龍的形狀,叫龍舟賽。關於端午節有許多傳說。唐朝以後,端午節被定為大節日,經常有獎勵。

伏日: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稱為終伏,稱為三伏天。據說蹲伏意味著躲避夏日的酷暑。它也是壹個大節日,因為它是Furi的祭品。壹般來說,所謂臥虎藏龍指的是最初的臥虎藏龍。

中原:七月十五。佛教傳說:目連母親墜入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火。木蓮向佛祖求教,佛祖叫他七月十五做壹個盆,救他的母親。後人視中原為鬼節,有給餓鬼等迷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