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關於陜西的歷史和文化

關於陜西的歷史和文化

人類的搖籃之壹

陜西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壹。早在50萬至6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關中平原巴河上遊繁衍生息,利用舊石器工具與自然抗爭。到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漸進入氏族公社時期,他們居住在Xi安附近和整個渭河流域。Xi東郊的半坡村遺址,原是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半坡人以漁獵農耕為生,制作了許多精美的石器。有了編織和燒制陶器的手工業,他們就能建造能禦寒的房屋,穿上衣服,生活在有組織的公社裏。大約壹兩千年後,Xi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漸發展成為父系氏族公社,在豐河流域發現了這壹時期的許多遺址。此時,人類使用了木雷、石鐮等新工具,使農業生產向前邁進了壹大步,畜牧業也有了發展,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努力改造自然,逐漸拉開了古代文明史的序幕。

古代以政治為中心(周)

周人最初是生活在關中西部的壹個部落。相傳周的始祖後稷在武學上被舜分封。涇河流域的賓縣和旬邑地區也是周人的活動中心。到了古父府,從旬邑遷到岐山以南的周元,修築祠堂圍墻,開墾土地,設置官署,在岐山和扶風之間形成了定都的周國。到了,周發展很快,滅了附近很多小國,又進壹步在灃河西岸建了灃京(今長安縣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武王還在灃河東岸(長安縣鬥門鎮附近)修建了濠井。作為周朝的都城,馮和高* * *都延續了360多年。這是古代關中地區出現的第壹個國家政治中心和大城市。西周初年也出現了“陜西”這個名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和他的大臣召公的封地以山垣(今河南省單縣)為界,其東屬召公,西屬周公。後人把山原以西的地區稱為“陜西”。

古代以政治為中心(秦)

春秋戰國時期,陜西為秦國所統治,所以陜西也被簡稱為“秦”。秦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甘肅省清水縣。公元前677年,秦人在關中永城(今鳳翔縣南)建都。公元前383年,遷都溧陽(今臨潼縣吳家屯)。公元前350年,遷都鹹陽(今鹹陽市長陵站附近)。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鹹陽成為當時國家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因為鹹陽已經被項羽燒了,漢朝原本駐紮在秦國故都溧陽。到公元前200 ~ 198年,長樂、未央宮相繼修復,劉邦遷入新城。漢惠帝招募民工時,修建了外廓城(今安西北10多裏)。未央宮作為西漢政府所在地,歷時214年。

西漢以後,辛莽、西晉、趙倩、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七個朝代先後在漢都建都。其間,赫連勃勃被稱為大夏王,都城在通宛城(今靖邊縣長城外白城子)。

古代以政治為中心(唐朝)

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大規模新都(今安城所在地),當時命名為“大興城”。在隋末的農民起義浪潮中,留在太原的李淵在次子李世民的鼓動下反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是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史稱“貞觀之治”。整個唐朝也成為了中國最強大的朝代。唐朝持續了近300年。當時周長35.5公裏,人口1萬的長安,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國際城市。

在封建社會,首都是中國封建勢力的中心,歷代農民起義軍也把鬥爭的矛頭指向這個中心。比如漢末的青林和紅眼農民起義軍,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軍,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都曾入侵長安,在這裏建立了短暫的農民政權。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後,唐朝搖搖欲墜。904年,大軍閥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它還拆毀了長安宮的建築,並將木材順著渭河和黃河漂流到洛陽。從此,歷史名城長安被徹底摧毀,陜西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

絲綢之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每年派出的使臣和西域各國的使臣、商人來到朝鮮,在路上狹路相逢,絡繹不絕。那時,商人對中國的絲綢最感興趣。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稱為“達雅波爾”,意思是“跟真的壹樣”,並稱中國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制成的衣服令人眼花繚亂。西域王公貴族爭相購買中國絲綢,以示榮耀。於是,商人的絲綢生意日漸興隆,漢朝通往中亞各國的貿易路線也因此成為商人進貨的必經之路。人們都稱這條貿易路線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是:從漢代的長安出發,向西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到敦煌以西分為三路:沿昆侖山北麓的樓蘭、於闐、莎車、疏勒,到大夏、沈度等國,這是南路;天南麓沿線的焉耆、庫車(庫車)經疏勒,到大宛、大秦國為中路;沿天山北麓的車氏、烏孫作為北道前往康居、蔡妍等國。

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抵抗匈奴,壹次又壹次地向西域各國派遣使節。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派遣使節到漢朝朝拜。這對雙方都有很大的好處。西漢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葡萄、石榴、西瓜、大蔥、胡蘿蔔、蠶豆、黃瓜,特別是高頭大馬,這讓西漢的武帝非常高興。到了漢代,絲綢、漆器、玉器、青銅器等精美的手工藝品,以及打井冶鐵的技術,都傳到了西域。這樣,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經濟發展,對我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