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江南六大名鎮之壹是什麽?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江南六大名鎮之壹是什麽?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江南六大古鎮之壹的同裏鎮,原名“富土”,唐初改為“同裏”,宋代改稱“同裏”。始建於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古鎮。

同裏鎮位於蘇州市吳江區,距蘇州市區18km,距上海80km。同裏,面積33公頃,被五個湖環繞,由49座橋連接。網狀河把這個城鎮分成七個島嶼。古鎮裏,家家臨水,家家有船;宋、元、明、清橋梁保存完好。1982成為江蘇省最早也是唯壹壹個把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被列為江蘇省第壹批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古水鄉、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1][2]2018 10 10月9日,同裏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100強鎮。[3]2018再次確認國家衛生縣(鄉)。[4]

2019,10年6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5]

中文名

同裏古鎮

外國名字

同裏(當地吳語拼音)同裏古鎮

行政類別

城鎮

歸屬區域

中國東部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北部

訂票

80.00元起

該服務由攜程網提供。

去訂票

歷史的發展

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同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裏耕田燒荒,繁衍生息。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吳國最富有的地方,所以同裏最初被稱為“富土”。[6]先秦為市集,屬吳縣,會稽縣,漢唐時繁盛。

初唐時,因名字過於奢靡,改名同裏。還是壹個鄉村城市,在九裏村。九○九年(侯亮開平三年),吳越國王錢镠劃吳縣南、嘉興北。設立吳江縣後,同裏隸屬於吳江縣見習鄉。

到了宋代,鎮正式建立後,緩刑鄉和同裏屬於番禺鄉。將舊名“富土”重疊,再將字壹分為二,上半部為“通”,下半部為“田”、“土”,成為同裏。

元明時期,同裏逐漸南遷,因鎮內三物流向城河,形成“川”字形,又稱“銅川”。屯村在漢代成為壹個市場,最初被稱為“屯市”,在唐初已經達到壹個繁榮時期。在宋建言統治時期,有壹千多人住在這裏。

元明時期“易市為村”。元十六年(1356),張士誠弟士德駐吳江,譚道濟分守秀洲、松江兩師。明朝嘉靖年間,居民數百人,半數以上是煉鐵工人。之後,居民人數略有增加,成為壹個市場。明朝弘治元年(1488),屯村屬吳江縣九湧鄉。

清乾隆年間,行政區劃重新調整。村民們原本居住在同裏鎮,在幾畝方勝河邊建起了房子,這裏成了壹座繁忙的城市,被稱為“新填地”。該鎮繼續向東南擴展。宣彤二年(1910),實行區域自治。

中華民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