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古代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古人的讀書方法是:背誦、記錄、校對、懷疑、品味、“知足常樂”。

首先,背誦

“背誦”壹詞的本義是大聲背誦。黃庭堅,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五歲就能背誦五經。有壹天,他問老師:“總叫六經。為什麽只讀五本?”老師答:“春秋不夠讀。”這是當時民間非常流行的觀點,最典型的體現在王安石評論《春秋》為“破晨報”。可是,黃庭堅說:“妳在說什麽?為什麽不讀經典?”據說他隨後“十天背誦,壹字不留,不遺余力。”

第二,記錄

“錄”就是抄書。書是稀有的,文字是通過抄寫來保存的,類似於記憶。

明代第壹文官宋濂寫了壹篇著名的文章,題為《送馬晟東陽序》。在那篇文章中,他回憶起童年的經歷,說:“我年輕的時候沈迷於書本。家裏窮,沒辦法看書。每次我從圖書館借的時候。自己手寫記錄,算著日子還。天氣冷的時候,鹽池裏的水凍成冰,手指伸不開,我仍然不放松看書。錄完就送走。不敢稍有越位。所以很多人把書當假期,我也要把所有的書都看完。”

為什麽說“不敢稍有越位”?當時人們有“三傻”之說,其中壹個就是“借書傻”。意思是借不還的東西太多了,不能輕易把書借給別人。正因為如此,宋濂不敢越約,否則再借就難了。

第三,學校

“校對”就是校對。在印刷術投入使用之前,古籍壹直以背誦文本和手稿的形式流傳,在背誦或抄寫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導致同壹部古籍的文本差異很大。

這種情況即使在印刷書籍出現之後,仍然大量存在。印刷版本的原差壹方面是基於原版本,另壹方面在剛性印刷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的錯誤。所以,古人在閱讀之前,第壹步就是對文字進行校對,以盡可能保持文字的準確性。

第四,懷疑

“懷疑”指的是壹種積極質疑的精神。元代大教育家許衡最喜歡善於“疑”的學生。他的傳記裏說,“學生若有疑惑,必喜見其面。因為語言:‘書中無疑,有疑;懷疑可以讓它超越懷疑。學習是好的。“不過,這個意思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比他稍早壹點的朱已經說過類似的話。

五、味道

所謂“味”,是我從古人下面的話中總結出來的壹句話:“妳要到舍不得放棄的地方,才能看到真正的味道”(朱);“當妳拿著壹本書休息的時候,書的味道還在妳的胸膛裏”(黃庭堅);“睡後書香在胸”(陸遊)。

六、“大心臟”和“自滿”

“知足常樂”和“自得其樂”是指閱讀“當妳琢磨主旨時,妳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學習的方法是沒有它,只要求妳的心靈平靜”(朱)。或者像程頤說的“讀書時要心平氣和,易生氣,多疑,則聖人之見。”

參考數據

人民網-古代的讀書方法有哪些?總有壹款適合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