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壹首劉禹錫的另壹種風格的詩《瀟湘神斑竹枝》;
竹枝啊竹枝,淚點相思寄托。
楚留香兒,若想聽姚的隱幽怨,就在這竹水月夜之時的湘江門前。
劉禹錫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是河南洛陽人。據他自己說,他是達汗皇族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進士紀,曾監制禦史。805年,繼位,重用以王為首的改良派,采取了許多進步措施。劉禹錫也是王時期改革派的壹員,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後來春歷太子繼位,改革派被降職。劉禹錫被貶到了郎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他抑郁了,寫下了這首《瀟湘神點竹枝》。
斑竹,又名香榧竹。這是壹種竹子,莖上有紫褐色的斑點。說到香妃煮,有壹個古老的歷史典故。據晉代張華所著《博物誌》第八卷記載,古時候的姚笛有兩個女兒,壹個叫娥皇,壹個叫女英。兩姐妹都嫁給了舜帝。有壹年,舜帝南巡,在路上病死,死在蒼梧,葬在九嶷山。兩姐妹聽說後,來到湖南的水邊為丈夫哭泣。淚水灑在朱湘的葉子上,留下了淚痕。後來這裏的竹子生來葉子上就有紫褐色的斑點,所以這裏的竹子被後人稱為點竹。兩姐妹投湘水而去,成為湘水女神,又名“湘靈”。
“斑竹枝,斑竹枝,淚寄相思。”劉禹錫的這首詩就是借用這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悲傷。開頭有兩個重疊的句子來加強這個典故,加深讀者對這個“小竹”典故的印象。同時也融入了作者流亡期間的辛酸憤懣之情。從斑竹到眼淚,從眼淚到兩地相思,可謂環環相扣,各具特色。
“楚科要聽瑤瑟怨,瀟湘半夜。”這首詩裏,還有壹個典故,就是“屈原流放”。“出客”的本義特指屈原。眾所周知,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被流放到外地,成了“異鄉人”,所以後人在詩歌中總是用“楚客”來代替屈原。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也是在流放期間,和屈原的情況差不多。在這裏,作者把自己比作屈原。在壹個月夜,作者徜徉在瀟湘河畔,聽著轟鳴的江水,仿佛聽到了當年湘陵在湘河邊的鼓聲和琴聲,悲憤交加。
在這首詩中,作者用兩個歷史典故巧妙地將歷史傳說與他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描繪了壹個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上古時期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春秋時期屈原流放的辛酸,流放湘中的悲涼,交織在壹起,賦予了這首詩新的內涵,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