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學者從多方面論證了道家的“性”與儒家的“名教”是壹致的。他們改變了漢代“儒道互動”的思想格局,主張儒道合壹,孔子仍然是最高的“聖人”。玄學提出或關註的存在、本源與終結、體用、意、壹多、運動、自然、名教等壹系列思辨的概念範疇,是原始儒學和漢代經學所不具備或不關註的。形而上學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玄學起源於中國古代經典的內部研究。最初出現了劉表、鐘松的“荊州之學”,更為凝練,重在義理,後來又興起了王肅的“王雪”,不同於“鄭雪”,再到言和、王弼的玄學。玄學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壹階段:玄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是在曹魏的鄭石時期(240~248),在歷史上被稱為“鄭石之聲”。這時候,言和和王弼的《無論妳是誰》出現了。言和寫了《論語》、《道德論》,王弼寫了《老子》和《周易》。他們“以為世間萬物皆以無為根據”(《晉書·王延傳》);我認為“聖人無有,無有,不可修,故不言。”老子有所為,故堅持其不足。”(《三國誌·鐘會傳》)引用何偉的《王弼傳》,意思是孔子優於老子。孔子說“名教”其實是“無體”,老子是在“有”,講“無”。第二階段:開始後,隨著司馬氏集團奪取政權,各士紳集團內部鬥爭日益加劇,玄學思潮內部也出現了“重無”、“崇有”、“順其自然”、“重名”等各種紛爭。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名教不自然”的異端傾向。他們在政治上不與司馬氏集團合作,強調“名教”與“自然”的對立,主張“名教越多,自然越多”,漠視禮儀。郭訓在樂光、裴頠“尊存”理論的基礎上,以《莊子》完成了“尊無”與“尊存”、“自然”、“名教”的統壹任務。郭象提出了明代宗教與自然的理論壹致性。他求同存異,用“個體化”的理論解決了這壹矛盾,認為聖人“不高於壹切,是不快樂的”(《快樂旅行筆記》);聖賢常於黑暗中出行於外,而無心追隨,故雖終日搖曳,卻淡泊從容”(《大師筆記》)。東晉以後,玄學開始與佛教中的般若融合,逐漸成為佛教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