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書法契約說”等多種說法。古籍也普遍記載了創造漢字的黃帝史官倉頡的傳說。
按照我國古代文獻學家的看法,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比較完整的文字”。已經很復雜了,找到了3000多字。“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壹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已經誕生。
三。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在商代晚期的龜甲、獸骨上書寫或雕刻文字,大部分是“甲骨文”,少數是“筆記”。甲骨文的文字大多符合象形字和會意字的原則,形聲字只占20%。它的字是用刀刻出來的,有的用朱砂填充,有的直接用墨水書寫。
因為文字多由圖、字演變而來,象形性強,多字,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並不統壹。
擴展數據
甲骨文的發現過程
光緒二十五年(899年)王五百多歲,患瘧疾。壹位著名的老中醫開了“龍骨”這種藥,他的職業敏感讓他覺得這些大小不壹的“龍骨”上非常規則的符號很像古代的漢字。
為了壹探究竟,他買了很多“龍骨”。王反復推敲、對比、拼湊“龍骨”,淵博的金石學知識使他很快明白,這些“龍骨”是龜甲、獸骨,而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去的,裂痕是高溫灼燒造成的。最後,王確定這些刻在甲骨上的符號是壹種文字,它們早於金文和篆書。
而王進壹步追根溯源,終於發現這些甲骨大多產於河南安陽縣小上屯,進而發現了“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