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是什麽導致了大運河的衰落?

是什麽導致了大運河的衰落?

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貫穿1292,連接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六省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00多公裏。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中國唯壹壹條縱貫南北的長河。

始於春秋,成於隋,盛於唐宋,直取元代,疏浚明清。作為人性改造的壯舉,大運河綿延千裏,貫穿南北水系,形成獨特的自然風貌。沿海幾十個城市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也大多有意境獨特的高品位文化。

然而,在現代文明和過度開發的沖擊下,大運河獨特的文化特征正在迅速喪失。

運河兩岸的古跡大多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橋東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博物館和正在建設的地下商場。昔日運河人家唱船歌、捕魚運貨的痕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冒著黑煙的摩托艇。

歷史上,運河滄州段壹直是富庶的河流。在當地老人的記憶中,就在解放前,這條運河還有六七米深,可以通行20多米長的大船。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運河經常充滿水。“但現在,這些河流都流著醬油色的汙水,嚴重缺水讓運河滄州段成了‘幹涸的河流’”。

今天,濟寧以南河段(即山東、江蘇、浙江三省)雖然仍發揮著部分交通運輸功能,但由於其他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迅速發展和河水的缺乏,其承載能力已大大降低。在許多河段,河水發黑,氣味難聞。

“失去了交通功能的京杭大運河的本來意義要大打折扣了。”風景園林研究生院院長於這樣斷言。於從1997開始研究京杭大運河遺產廊道。

據專家介紹,目前大運河還不能完全通航,其中年通航裏程只有877公裏,季節通航裏程只有1100公裏。隨著運河的中斷、停航、廢棄和城市的大規模改造,運河沿線的歷史脈絡變得模糊,古橋、河港眾多、民居相鄰、店鋪連綿、弄堂錯落的運河風光已經或即將成為記憶。

"作為壹項文化遺產,大運河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正面臨滅絕的危險."許多專家對此感到擔憂。

在“兩會”期間,58名政協委員提交了壹份關於保護大運河和申請世界遺產的提案。他們認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大運河,可視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圖書館、名勝古跡博物館、民俗陳列室,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絕佳資料。如果不及早開始保護工作,運河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將迅速消亡,這將是我們民族的巨大損失。

不僅如此,大運河還創下了多項在世界上鶴立雞群的紀錄:長度方面,比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被譽為“運河之王”的土庫曼運河長400多公裏;從年代上看,中國最早的古運河,開鑿時間遠早於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

然而,它也是壹個古老的水利工程。羅馬有13條古羅馬水道,最長不超過90公裏。都是意大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班牙塞戈維亞仍在使用的“羅馬渡槽”建於公元前1世紀,長度只有813m,早在1985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我們的京杭大運河在文物保護領域從來沒有定義過。

除了歷史原因,是什麽造成了大運河的現狀?

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完整的大運河,包括廢棄的地方,都不是很清楚。有多少被拋棄了?是什麽樣的地貌?這些還不清楚。”

目前,大運河作為航運水道,壹直由地方水運部門或交通部門分段管理。專家認為,必然的結果是它更註重經濟效益而非歷史文化積澱,不可能整體關註沿線文物。

在資源利用方面,人們只關註“黃金水道”內河貨運量的增長,很少關註運河文化對環境生態、旅遊景點、鄉土建築等方面的影響,不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導致未能做到交通系統的利用和文化資源的保護並重,未能樹立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長遠戰略眼光。

在文物保護方面,由於觀念的滯後和碎片化,大部分文物部門從未積極介入對大運河文物的監控。至今沒有保護規劃,資金短缺使得文物保護雪上加霜。我們只能感嘆運河文明的流失,被動等待的心態讓大運河的文物變得模棱兩可,導致文物保護的生死存亡。

專家認為,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大運河保護現狀的尷尬。

21年前向世界文化遺產協會提出京杭大運河申遺的鄭和羅兩位老專家認為,要扭轉運河的這種趨勢,就必須申遺。“如果大運河被授予‘世界遺產’稱號,可以促進沿海城市的政府部門承擔起保護大運河的責任,大運河的管理也可以得到各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把京杭大運河作為壹個整體,實現了從‘點’到‘線’的轉變,必將推動京杭大運河的整體保護,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

雖然運河保護的現狀並不盡如人意,但在有識之士提出運河申遺的話題之前,很多城市已經把重點放在了保護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遺跡上。

"運河歷史悠久,現實已經無法還原它,但運河不能沒有記憶。"京杭運河杭州段總指揮表示,運河的整治和保護絕不是照搬運河杭州段的歷史,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歷史資料。“運河沿線已經消失的古韻固然值得哀悼,但今天兩岸人民的生活不就是新版的運河風情圖嗎?”

“保護和發展是可以共存的。”世界遺產專家還認為,在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造後,運河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動,到楊迪時期,後來到了元朝。保護不僅僅是保護春秋戰國時期的運河,或者隋朝元朝時期的運河,更是保護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護。

“申遺”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機會,喚醒全民族、全社會關註文化遺產保護,讓大運河千年文化在明天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