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墓葬中古籍的修復方法

古墓葬中古籍的修復方法

首先我想說壹下洛陽鏟,盜墓中最常用最實用的工具。據說洛陽鏟是20世紀初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壹個盜墓賊李亞子發明的,後為後人逐漸改良。最初廣泛用於盜墓,後來成為考古工具。著名考古學家衛聚賢在1928年親眼目睹盜墓賊使用洛陽鏟,然後將其應用於考古鉆探,為我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遺址的發掘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陽鏟,又稱探鏟,是壹種考古工具,是壹種半圓柱形的鐵鏟。壹段白蠟桿,有壹個可以延伸的手柄。使用時,將地面垂直向下戳,用半圓柱形的鏟子將地下的泥土取出,逐漸挖壹口直徑十厘米左右的深井,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從而得知地下是否有古墓。

常見的洛陽鏟為半圓柱形,長20-40厘米,直徑5-20厘米。裝上彈性木桿後,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區分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內含物,可以判斷土質和地下是否存在古墓。洛陽鏟的制作工藝有20多道,最重要的是成型時要制造弧度,這需要精心的敲打。壹不小心,打出來的鏟子就不帶土了。這種鏟只有洛陽幾家手工作坊生產,至今只能手工制作。目前,洛陽鏟已經不再是考古中的專用工具,它已經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洛陽鏟壹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在地基灌漿和地質勘探中。

洛陽鏟的主要作用是呈現沒有發生變化的地下土層的樣品,從土壤顏色上看到老土、活土、土層的年代和結構,從而判斷地下的情況。在考古發掘中,很多因素要靠個人經驗,也有說老洛陽鏟用嘴嘗土就能判斷地下墓葬的分布。因為傷害小,對環境沒有要求,甚至在壹些極端情況下,勘測效果比壹些帶電勘測設備要好。

器官

機關藝術是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在生產、生活、軍事乃至壹切需求中隨處可見。用機械的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種貢獻來自於他們對自然的深刻觀察和思考。所以,機理是如此的深奧和神秘。《中國遺產》2009年第四期特別策劃的管風琴大法,帶妳揭開管風琴大法的神秘面紗。

自從手術後,機器由心而生。在各種機械裝置中,器官是最關鍵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壹發而動全身”,控制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最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器官藝術時,我們不僅是在尋找器官本身,更是在尋找器官背後古人的思想。《器官奇觀:心跳、機動》將帶妳走進古代器官的宏偉印記,探索其奇觀。

厚葬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王公不惜人力財力,修建陵墓和地宮。古代人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入侵,在墓葬中設置了各種防禦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賊進入。當盜墓者悄悄闖入地宮時,他們不知道面對的是無價之寶還是難以預料的陷阱。《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將對古墓機關進行詳細闡述。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兩打簡易機,大多用於軍事,最典型的體現就是城防。這種防禦精神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金城湯池:不戰而勝》和大家從“技”的角度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守城”的技術、思路和經驗,重新認識了這些復雜的機關、精巧的設計和豐富的戰術。

以下文字摘自《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壹文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壹些主動防禦設施,既起到了射殺盜墓者的目的,也為企圖盜墓的人樹立了榜樣。

春秋時期出現了弩,能夠控制射擊的弩機已經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了。弩的發射原理與弓相同,但比弓箭更遠,殺傷力更大,克服了拉弓時體力有限,不能持久的弱點。

弩的實戰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有記載:徐世帶著幾千名少男少女去東海尋求“長生不老藥”時,因為在蓬萊遇到壹條大鯊魚,要求嬴政派弓箭手隨行。嬴政“令入海之人捕巨漁具,故待大魚以弩射之”。弩有強大的殺傷力。嬴政在自己建墓的時候自然不會用這個裝置來射殺試圖進入墓道的人。司馬遷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天子即位,治驪山。及天下,天下遣七十余萬人,穿三高,降銅而致棺,宮中百官,奇物遷臧滿。讓工匠做壹個弩箭,穿它的人就需要射它。”

秦始皇陵安裝弩是壹種什麽樣的情況?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就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弩而言,其弓軸和弩臂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桑桑)的“者”,應算性能良好的強弩。據學者估計,這種弩的射程應該在800米以上,拉力應該在700公斤以上。僅憑人類的臂力恐怕很難打開如此強弩。只有“拉伸”才有效果,也就是用腳踩著機器發動。如果把帶箭的弩壹個接壹個,用機器連發或連發發射,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我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箭”其實是壹種“暗弩”。由於秦始皇陵中藏有大量稀世珍寶,為了防盜,這種觸發武器被放置在墓門和通道入口處。盜墓者壹旦進入墓室,就會與連接弩扳機的絆索相遇,然後被猛烈射殺。這種做法為後來的漢唐墓葬所繼承,並發展到在棺內安裝渦輪以射殺盜墓者。所謂渦輪,就是在棺材內壁安裝幾個類似現代滑輪的工具。滑輪的壹側裝有弩和箭,繩子通過滑輪連接弩和棺蓋。壹旦盜墓賊進入地宮揭開棺材,繩子就會觸發弩和幾支箭,通過引擎射向那些染指棺材的人。

當然,如果盜墓賊知道內情,只要小心翼翼,想辦法“斷絕機會”,壹切就都完了,他們會隨意搶劫,大發橫財。晚清學者俞樾在他的《茶香四記》壹書中引用了袁滿顏屋寫的壹個故事,再現了這壹幕:“《周琛古墓》是馬風兒寫的。當我第壹次得到石雕時,我說,“馬風' er打破了',所以我不懷疑它。有毒的煙和箭都隨發動機壹起噴出來了。因發動機被切斷,金鑄鳥、玉盤呈長林狀,其他異物無法計數。”

鑒於弩射的局限性,歷代墓主發明了壹系列反盜墓暗器,如互鎖腳蹼、鐵鏈吊石等。

鏈轉,即墓中設置的坑,坑下分布著長約10 cm的尖刀錐。坑的上層鋪著幾塊木板,中間有軸,下面有壹個同樣重量的小物件,呈天平狀,木板上有蓋子。如果壹個盜墓者踩在木板上,木板的壹端會翻過來,人會被坑裏的刀錐絆倒。鋒利的刀和鋒利的刀刃會刺入盜墓者的胸腔和內臟,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謂翻鏈,就是在墓中挖壹個3米多深的坑,長短寬窄視墓的具體情況而定,坑下大約有10厘米的尖刀和錐。坑的上層鋪著幾塊木板,中間有軸,下面有壹個同樣重量的小物件,呈天平形狀,木板上有蓋子。如果盜墓者踩在木板上,木板的壹端會沈下去,人會掉到坑裏的刀錐上。

類似鏈瓣的作用,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部和墻體隱蔽的地方固定若幹金屬滑輪,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掛在頂部。墓下鋪設木質蹺蹺板,用石板鋪設纜繩鏈,通過滑輪與蹺蹺板暗地連接,中間有掛鉤和脫鉤,受外力擠壓能自動脫落。蹺蹺板呈長條形,其長度和寬度視墓室具體情況而定。被吊起的石頭可以分三層掛在墓道頂上,每壹層都是相互獨立的,纜繩鏈通過石頭上的洞收放。

等壹切都結束了,換上偽裝,外人不知道其中的詐。如果壹個盜墓者進門踩高蹺,外力會迫使壹根緊繃的纜繩鏈的鉤子脫落,就像打井的輪子突然放松,懸著的巨石迅速落下,讓神出鬼沒的盜墓者變成肉餅。因為蹺蹺板是壹個狹長的長條,只有踩下去,才能導致懸著的石頭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蹺板卻安然無恙,依然靜靜地等待著下壹批盜墓賊的進入。小偷的腳步壹旦踏上,與之相連的吊石紛紛落下,再次給大膽者致命壹擊。如此反復,直到三層吊著的石頭落地,砸死幾個人。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農民在雲門山發現了壹個大土堆,在墓道裏發現了壹個帶軸的扇葉。盤子下面有坑,坑裏密密麻麻布滿了鋒利的劍。當時坑裏有很多水。排水時發現兩個人的屍骨仰面躺著,躺著壹把尖刀,周圍有鐵鍬、錘子、繩子等工具,明顯是盜墓賊攜帶的。但墓還是被挖掘了,墓內所剩物件不多。清潔工發現鏈條翻蓋下有兩個木梯相連。木梯已經腐爛,但形狀仍然可以看到。這無疑是盜墓者後來想出的破解方法。只要把木梯放進墓道,盜墓賊順著梯子進去,就趴在地上了,所有的空翻,坑,劍都是徒勞無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盜墓賊和反盜墓賊的智慧較量,真的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