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是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教訓,開創貞觀盛世的壹面鏡子;而在《帝範》中,他又解釋說:“所以戴上壹面鏡子,學習史記,集其重要之言,以為近戒。”就是告誡李治,要從歷史的興衰混亂中吸取教訓,使國家政權得到鞏固和發展。
唐太宗李世民的這些話也告誡我們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阻擋不了。可以說,歷史不僅可以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還可以讓我們了解社會發展的歷史,有利於我們自身素質和精神品質的培養。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作家怎麽寫,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無法改變。
比如明清史,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可以不壹致;但還是有才華的人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考證,讓這段歷史回歸了真相。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明末沈萬三的故事。據說他是個有聚寶盆的有錢人,連他的家鄉江蘇省昆山市的周莊都出名了。但經史學家考證,原來沈萬三已經死於元末,沒有活到明朝建立。還有,史書記載的他在洪武時期的壹些活動,純屬子虛烏有。
能夠驗證這壹歷史真相的能人,就是當代公認的明清史大師顧城教授。顧老的著述,基於史料和嚴謹的考證,壹度引起學界關註。並於1984年開創了《明末農民戰爭史》,為農民戰爭史研究提供了另壹種實證途徑。後來在1997又創作了姊妹片《南明史》。
有幸看了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南明史》,對顧老的歷史造詣印象深刻。這部南明歷史從1644開始講述,充滿了突變和波瀾,為我們呈現了壹幅“明崇禎”、“清順治”、“李自成大順”三個敵對政權共同爭奪中原的歷史畫卷。
這套書以大順軍、大西軍、“海口”鄭成功等民眾的反清鬥爭為主線,貫穿南明朱家尖朝廷的興衰。還有壹條主線,強調漢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反抗滿族貴族的野蠻政權長達二十年。只可惜鬥爭以失敗告終。
失敗的原因在於南明政權內部矛盾重重,行政倒錯,文武官員私心極深;而有才華的人也是自尊自重的;這些現象嚴重分散和抵消了反清勢力,導致南明最終沈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讀這段歷史還是會讓人感嘆。
這本書是顧老惡心的代表作。他在書中引用了多達237部“地方誌”,以及320多部其他古籍和檔案。考證精細,同類作品首屈壹指。顧老用可靠的史實,重新描述了這段可悲的明清歷史。
著名歷史學家秦檜曾這樣評價這本書:“十年磨壹劍”,“十年板凳會冷,文章不會空”,不足以形容這本書的研究歷程。"
那麽,為什麽南明的歷史讓人唏噓?是如何從“重見光明的希望”中慢慢墜落的?要找到確切的答案,只能從書上找了。
1644,19年3月,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克北京,成為“大順帝”。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這也標誌著明朝的滅亡。
此時的大順政權和大西軍是農民起義中的新興力量,和明帝國壹樣是漢族的主體。但從本質上說,他們並沒有完成農民思想的蛻化,仍然執行打擊官紳地主,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致使官紳地主和大順政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這種局面對大順政權的穩定和發展極為不利。
按理說,李自成繼承了明朝的“遺產”,應該避免重蹈覆轍。首先要爭取漢族各階層的支持(因為從明朝中葉開始,士紳勢力已經成為社會的決定性力量);接著,清廷加強遼東的防禦部署。只有妥善處理好這兩件事,才能逐步穩定大順政權。
但可惜的是,李自成並沒有意識到這兩點的重要性,壹味打擊官員、士紳、地主,導致部分官員、士紳叛變,轉投滿清。
在軍事部署上,李自成等大順軍領袖缺乏戰略眼光。從萬歷末年開始,滿族貴族的軍事力量日益上升,成為明朝壹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在這場戰爭的過程中,李自成等農民軍與明清抗戰交織在壹起。李自成應該是推翻了明朝,轉而面對清軍。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李自成幾乎沒有意識到,清軍把他當成了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清廷投降吳三桂後,攻破山海關,直接拿下北京,連喘息的機會都不給李自成。
山海關戰役是明清時期直接影響國家局勢發展的關鍵戰役,對明朝被推翻後是大順朝廷還是清廷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這次戰役的意義標誌著:第壹,大順軍的歷史使命由推翻明朝變為反清;第二,清廷邁出進軍中原的關鍵壹步。第三,以吳三桂為鼓吹,在漢族的官紳中迅速形成了壹個不可忽視的親清派。
大順政權在控制明朝投降方面犯了壹系列錯誤。從1644到1645,加入大順的明朝舊將領幾乎無壹例外的投敵,對整個局勢的逆轉影響很大。可以說,李自成出手比較大方,警惕性比較低,任命剛剛投降的明將軍帶領軍馬自行負責,最終導致了大順政權的覆滅,教訓非常深刻。
但歷史證明,沒有大順和大西農民軍的聯合抗清,南明政權絕不會持續近20年。
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因逃難而住在淮安的朱友松、朱常芳、和恒王、。朱友松和朱昌芳因此想到了這件事給他們帶來的影響。
所謂國壹日不能無君。1644年4月29日,在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率領下,朱友松、斧王乘船到達南京延吉久安,各路官紳前往朝見。文武官員到庭後,商議設立斧王為監軍,並向天下發布命令。
朱友松任監國後,根據朝臣的推薦,任命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禮部官員入閣工作。馬士英嘉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職均兼禦史,仍擔任鳳陽總督。其他大臣和官員也根據史可法、高鴻圖、張等人的意圖,逐壹作出安排,試圖讓“正直的人”占據主要地區,從而使朝廷在建立之初就煥然壹新。
同年5月15日,朱友松正式稱帝,次年改為弘光元年。然而,曾經大權在握的史可法卻沒能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來決定國家的安全大計,決策的成功落入了軍閥手中。弘光雖然建立了,但無論是在輔政還是在外督,都改變不了武將威脅朝廷,無心上進的局面。
所以顧老在書中說:“明末黨爭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的表現,貫穿萬歷以後的壹生,壹直延續到南明。”
這種黨爭和內部矛盾正在激化。最可恨的是史可法的“偷梁換柱”的想法,希望以和談的方式聯手清廷對付大順軍,然後讓弘光朝廷繼續偷江左。所以我不敢批評已經被洗清的吳三桂。而是在給多爾袞的回信中用贊賞的語氣說:“我吳三桂將軍是妳們國家的假兵。”
這封回信自始至終透露著偷安的心理,使得收到回信的多爾袞打消了之前的試探心理,從而激起了清廷統壹全國的氣焰。這壹批復也反映了南明弘光朝廷的基本政策,這種愚蠢的消極避戰政策也是加速弘光朝廷覆滅的重要原因之壹。
事實證明,史可法和馬士英都是政治庸人。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多爾袞等清廷決策者之所以敢在幾個月內將幾乎全部主力投入西北壹隅,正是因為他們摸清了弘光朝廷的全部底細,最後利用漢人內部紛爭的分而治之的方法,使弘光朝廷淪陷。
清廷的統治以兇狠殘忍著稱,采用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極端做法。甚至漢人反抗時,不分土地,對軍民壹律屠殺或掠奪。
努爾哈赤在遼東屠殺漢人,皇太極三次深入吉福、山東等地,在很多地方誌中都有明確記載。就連乾隆年間的禦用文人紀昀也在《嶽薇草堂筆記》中披露了他的家庭在清軍屠刀下的遭遇。
因此,自弘光朝廷失陷以來,隨著清廷的屠殺慘案不斷上演,再加上強迫漢人剃頭換滿人衣服的行為;而多爾袞把漢族官員士紳的克制和服從視為“不聽話的土匪”,對不願剃頭的官員和百姓壹律斬首示眾。如此殘暴的暴行在我國歷史上極為罕見。
清朝統治者雖然壹再標榜“滿漢融合”,但實際上卻以征服者自居,奉行崇滿歧視漢人的政策。俗話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因此,面對清廷的暴政,地方官民自發組織起來反清。
1645年六月,唐王朱在壹幫文官武將的支持下,離開杭州去福州當監國,後來當了皇帝。紀元從今年7月1日起改名為隆武元年,以福州為臨時首都,府名天興府,原福建政治部為行宮。這也是南明歷史上的第二個政權,被稱為“龍武政權”。
龍武閣是在中國民族矛盾上升的形勢下建立的,其主要特點是反清復明。因此,與弘光朝廷的“鎮壓農民起義”(平口)不同,龍吳朝廷改為“抗清”(帝國征服)。弘光朝廷讓親明勢力終於認識到國家存亡的主要威脅是滿人,但這個教訓是慘痛的。
後來由於內部官員的背叛和清軍的戰爭,龍皇帝被迫逃離福州,在汀州被殺。時間是1646年8月,也就是順治三年八月。
之後,大學士何吳坤上書肇慶當局,另立國君,由懦弱的圭藩朱友郎任監國,然後稱帝,次年改李詠元年。
南明新皇帝,自登基以來,壹遇到困難就驚恐迷茫,最後逃到緬甸躲避混亂。因為吳三桂向清廷要兵去緬甸,逼緬甸交出皇帝李詠,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從此,南明末代皇帝銷聲匿跡。
顧城教授用可靠的《南明史》考證,為我們呈現了壹段真實而尷尬的南明史,以及明清易代的殘酷事實。書中還介紹了許多著名的反清鬥士,如施瑯、、張、、李定國等。
翻開這本書,我們可以從《南明之殤》看透人性的荒謬;以及“內亂則亡,國亦內亂”的慘痛代價——鷸蚌相爭,最終讓滿人坐收漁翁之利。
歷史科學永存,就是教導後人“以史為鑒”,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所謂明智的讀史,這部《南明史》,也讓當時時髦的“歷史危機論”從此休矣。
獲得第五屆國家圖書獎的《南明史》不僅警示後人“以史為鑒”,更提醒我們從豐厚的歷史遺產中汲取營養,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