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珍稀動物,就不得不提到中國非常傳奇的《山海經》。同壹種生物在壹本書裏有不同的名字。雖然不能說《山海經》記載了大熊貓,但大致還是可以看出的。
“厲害”
山海經Xi山景南山:“兇豹多。”
晉國弘農註:“兇豹小如熊,毛輕而有光澤。能吃蛇,能吃銅鐵,能出蜀。豹子或老虎。”郝懿行解釋說:“兇猛的豹子就是豹子。爾雅雲:貘,白豹。郭:像只熊,頭小腳啃,黑白駁,能舔銅能舔鐵。
《猛士》
司馬相如《福臨》:“葛吉蚌,領兇”
《漢書註》引人郭璞日曰:“今蜀中有獸,體小如熊,毛輕而有光澤,名曰孟”。
“貘”
爾雅釋獸稱,“貘,白豹”。
晉國弘農註:“似熊,頭小,癰足,黑白駁,能舐銅鐵竹骨,關節僵硬,中間少髓,濕皮。”
這個註解和“萌”的註解壹樣,都是“能吃銅能吃鐵”可見貘和猛都是大熊貓。
宋代李雲《太平玉蘭》引用廣智的話說:“貘大如驢,色淡,舐鐵皮暖。”
宋代羅援《爾雅義》說:“貘,今出建寧縣,毛色黑白,小如熊。它們能吃蛇,用舌頭舔鐵,能吞下幾十斤,能把鐵淹死在水裏。誤食針鐵於腹中者,必溺之,今蜀人多矣。”
可見這只大熊貓對吃銅吃鐵已經越來越著迷了。以前是“能舔銅能舔鐵”,到了宋代是“舔鐵消十斤”。
“易”
《山海經·中山經·萊山》晉國弘農註:“山有九折,黑白似熊駁,亦食銅鐵。”
李習安引用《華南八郡誌》中的壹段話:“浣熊大如驢,形似熊。它很強壯,吃鐵,它能拉它碰到的任何東西。”
晉代左思寫《蜀都賦》:“戟食鐵之獸。”
唐代劉良註:“皮毛黑白相間的猛獸,小如熊,用舌頭壹會兒就有幾十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