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說的是那些剛創業的人。他說的“沒有資金實力,有點巧思,也是很棒的經歷”是什麽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壹無所有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到了第壹桶金,然後有了壹些資本就要動腦子了。然後等資本積累的差不多了,妳就該換了,根據情況開始投機。
嚴格來說,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就算現在的商人無非就是這麽壹條路,成功與失敗的區別壹般就是商業敏銳性和機遇。這說明中國漢朝時期建立的商業模式壹直延續至今。
然後司馬遷寫了漢朝人怎麽發財。“窮則思變,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不如走向市場。”這句話其實更好理解。甚至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覺得是扯淡,但要知道當時的商業氛圍並不是這樣。在當時,商人可以說是地位最低的壹些人,所以司馬遷能夠直接意識到這件事情,是非常有眼光的。
第三件事是“末拿錢,末留”。那麽這是什麽背景呢?其實這大致可以理解為房子和土地,也就是房地產,說到底就是自己建立的商業帝國。也就是說,做生意要用來賺錢,而買房、買地要用來存錢。
從這三點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商業從漢代到現在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是壹模壹樣的,只不過當時沒有走出國門。畢竟中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誰會閑著沒事出去?但是妳的業務壹直被描述為千變萬化,沒有壹絲變化,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其實總的來說,中國的商業還是有壹些變化的。就拿“不奸不商”這個詞來說吧。其實在中國古代,“不務正業”這個詞還是比較犀利的,意思是商人要懂得盈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好的口碑和回頭客。但是現在很多商家都開始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可以說是風氣變壞了。